2016-08-13 13:34:52
《三國志平話》作為《三國志演義》的前身,在平話中,李肅為飛將軍李廣的後代且在董卓部下武將中與呂佈齊名。曹操也稱其有萬夫不當之勇、無人可敵。他的出場並不多,但是因為突出的人物性格特點,也頗令人印象深刻。有人總結李肅:官欲重。理由:為升官,說呂佈,不升而怨;為升官,殺董卓。那麼,李肅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和董卓、呂佈又有怎樣的糾葛?
李肅的生平簡介
三國裡李肅不算是個耀眼的主角,他是一個配角,配角的出場戲份不多,而在書裡提到他的也不過那幾頁紙,這窄窄的紙張和隻言片語之間,我們所看到的李肅是一個經過小說傢修飾的人物,可能在真實的三國裡,他是個很普通的武將,受人之命做事,為瞭能夠在亂世茍活,不惜出賣尊嚴,違背良心,這樣的故事千百年總是在普通人身上上演,這是小人物的命運,也是時代的悲劇。
李肅,騎都尉,呂佈同郡之人,協同呂佈刺殺董卓,隨後受派遣,前往陜地征討牛輔,被牛輔擊敗,退至弘農,為呂佈所殺。李肅的老板是董卓,董卓的勢力能夠得到如此迅速的擴大,除瞭與他私底下擁兵自重外,還與他手下的武將、謀士有關,即使董卓殘暴激發人們的不滿,忌憚於他的軍隊,大傢也是有苦而不敢言。成王敗寇,坐在寶座上的董卓想不到有一天他既然會被自己人給幹掉。
饋金珠李肅說呂佈
李肅在歷史上應該是董卓手下極其重要的人物,三國演義把他當成瞭謀士之類的人物,可是在三國志平話裡,他卻成瞭和呂佈對等的萬人敵。在《三國志平話》中:“當日,太師領軍兵五十餘萬,戰將千員。左有義兒呂佈,佈騎赤兔馬,身披金鎧,頭帶獬豸冠,使丈二方天戟,上面掛黃幡豹尾,步奔過騎,為左將軍。右邊有漢李廣之後李肅,帶銀頭盔,身披銀鎖甲白袍,使一條丈五倒須悟鉤槍,叉弓帶箭。用文者有大夫李儒,用武者有呂佈,李肅,三人輔佐董卓。”這樣看來,李肅還是個人才,不僅能文還會帶兵打仗,這樣的人才是董卓所重視的,而在《三國演義》裡,李肅更像是一個謀士,其演義回合:“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佈”,正因為李肅帶著珠寶並且憑借著自己三寸不爛之舌,才搞定瞭呂佈,把呂佈這個人才引進到自己的麾下。呂佈和李肅是老鄉,當日李肅受到董卓的厚恩,應該在武將中應該是很少見的。現在呂佈來降,李肅猛然覺得董卓更偏愛呂佈瞭,李肅心裡當然不樂意瞭,為升官,他受命去勸降呂佈,不升而怨。瞭解瞭此人的性格後,李肅的倒戈就是必然的。
李肅很早就跟著董卓混,他瞭解董卓這個人的性格,當後來呂佈找到自己要反水時,洞察人情世故的李肅也是相當贊成的,孟子有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李肅是個聰明人知道這個道理,董卓的暴行早就引起瞭天下黎名的不滿,董卓政權被推翻是早晚的事情。呂佈在董卓手下幹不下去瞭,想要站出來反對董卓,李肅知道呂佈也是個人才,比起董卓呂佈的才能比董卓大多瞭,李肅自然會支持呂佈,再加上董卓性情暴虐,平時自己不檢點,縱然自己的壞習慣,他對部下的要求也不嚴格,經常放任手下的人為非作歹,這樣搞下去,董卓遲早會敗在自己的手裡,與其等著與他一起滅亡,還不如加入呂佈的陣營,一同幹出一番大事業。董卓的倒行逆施必將激起有識之士的反抗,隨著王允等人的巧妙安排,李肅前去假意迎接董卓前來參加禪讓,董卓的人頭早已身首異處,可惜他還是沒有覺察,依然高高興興的向前去。
李肅最後怎麼死的
從董卓廢少帝立漢獻帝之日起,朝中有一股巨大的討董聯盟,從來就沒有消停過,這些人一旦和山東諸侯達成一致,一同對付董卓,定會對董卓殺得個片甲不留。凡是參與董卓陰謀的,肯定都沒有好結果。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職務沒有得到升遷,心懷不滿。照理說,跟著呂佈做應該沒錯瞭吧,但呂佈勇則勇矣,沒有遠大志向,誰給錢就給誰幹,最終站錯瞭隊,丟瞭命。而李肅,跟著呂佈站錯瞭隊,依然沒落得個好下場。
演義中,李肅是以虎賁中郎將的身份出場的,所謂中郎將,即是統領禁軍的將佐,你可以理解為林教頭。在董卓手下沒本事想混飯吃?不被殺就不錯瞭!所以,首先肯定的是,李肅的武藝是出色的,但可惜的是,李肅是一個功利心十分急切的人,一點也不比呂佈差,他蠢嗎,不蠢的,蠢就說不動呂佈,隻是功利心太重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