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個怎樣的人 《孟子》寫於什麼年代

2016-08-13 13:40:48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號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山東鄒城人。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傢,教育傢,戰國時期儒傢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書。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繼承並發揚瞭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傢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 稱為”孔孟“。

  

  在眾人的眼裡,孟子是個聖人與孔子一樣,並非人人可以做聖人,孔子可以是因為他身處亂世之中,擁有一顆仁義的心;孟子可以是因為他堅持理 想,擁有一顆堅定的心。因此,我們能聽到孟子發出:”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我們的眼中,孟子是一個有規矩的人,因為他曾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他又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 ,因為他說:”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身處困境依舊保持初心,發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感慨 。他是如此的平凡又是如此偉大。聖人之所以為聖人,自是能吃得苦中苦,受得瞭凡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和苦悶。

  孟子是魯桓公的庶長子公子慶父的後代,聽說孟子的父親死得比較早,傢境貧寒,孟子的母親隻身一人,辛苦把孟子拉扯大,為瞭孟子有個清凈的 讀書環境,竟然三次搬傢,這便是”孟母三遷“的由來,《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的志向是推行”仁“和”義“,他的理想與孔子相同,孟子雖然不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物,但是孟子和孔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孟子比孔子 晚瞭大約百年左右,在思想主張和推行仁政的行為上,二人極度相似,孟子接受到孔子學說的洗禮,潛心研究,踏著孔子的步伐推行”仁“和”義 “的基礎上,又有自己發展的總結,將儒學推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在與墨傢、道傢、法傢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瞭儒傢學派的理論,也確 立瞭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

  孟子生活的戰國中期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為變亂,雖身處亂世卻能夠堅持己見,做一個儒傢學說堅定的踐行者。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 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傢鄉聚徒講學,與學 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遊說之中,孟子雖也被撞得頭破血流,但他無怨無悔,並沒有放棄傳播儒學的機會,轉而退居幕後講學,繼續著孔子和自己 未完成的心願。

  《孟子》作為孟子思想的核心著述,它包含瞭孟子極其弟子一生的心血。作為四書之一的《孟子》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 明顯的發展。《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整本書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在政治、哲學等方面的觀點。關於《孟子》的 成書時間及作者,古今有三種不同的看法。其一,以東漢趙岐、南宋朱熹為代表,認為該書完成於孟子生前,作者是孟子自己。其二,以唐代韓愈 、北宋蘇轍為代表,認為該書是孟子死後完成,是由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共同記述的。其三,根據司馬遷在《史記·孟荀列傳》中所說,孟子周 遊列國,因所述”唐虞三代之德“與”所如者不合“,不被采納,於是”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由 此人們認為《孟子》一書在孟子生前已基本完成,主要作者是孟子自己,但有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參與寫作。推測司馬遷的話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他距孟子生活的時代較近,所見到的和所聽到的比後人多且更為確實,所以說第三種說法最接近事實。

  歷代為《孟子》作註釋比較重要的有東漢趙岐的《孟子》註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註》。清代的焦循總結瞭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義》一書 ,是集大成的著作。如果說《論語》是一位智者的諄諄教誨,那麼讀《孟子》則更像是同一位老者侃侃而談,一位歌頌善良、美好、宣揚正義的老者。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