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場戰役是毛澤東生平指揮最得意的一場

2016-08-13 13:54:44

  1960年5月,二戰名將蒙哥馬利來華訪問。在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時,他說:“閣下指揮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而毛澤東卻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著搖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殊不知,這“得意之筆”卻是因情報錯誤遭遇失利的情況下寫就的。

  《長征組歌》中有這樣一句人們再熟悉不過的唱詞——“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確,四渡赤水確是毛澤東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突出體現。但你可能並不瞭解,成就毛澤東這“得意之筆”的卻是以青杠坡戰鬥為核心的土城戰役。

  土城戰役是毛澤東重新回到紅軍領導崗位後親自指揮的第一個戰役。由於情報失誤,土城戰役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正是由於土城戰役的失利,才有瞭後來的四渡赤水。

  根據劉伯承、聶榮臻的建議,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分析瞭黔北地區是否適合建立根據地的問題。經過討論,大傢認為這裡人煙稀少,少數民族又多,黨的工作基礎薄弱,不便於創建根據地,於是決定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同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根據地。

  與此同時,蔣介石加緊對紅軍的圍追堵截作瞭重新部署,除分別以湘鄂、川陜敵軍各一部對付紅2、6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外,集中國民黨中央軍薛嶽兵團和黔軍全部、川滇軍大部、湘桂粵軍一部共17個師又13個旅150個團近40萬人,妄圖將中央紅軍37000多人圍殲於烏江西北地區。紅軍周圍的局勢變得更加嚴峻瞭。

  臨危受命的毛澤東急欲在驚濤駭浪中殺出一條生路。他力主放棄原定與紅2、6軍團會合的計劃,改為北上渡過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這一主張,得到大傢的一致贊成。於是,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決定率領部隊撤出遵義城,逐次向北轉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準備渡江北上。

  1月19日,中央紅軍分3路從松坎、桐梓、遵義地區向土城方向開進,並於27日全部進抵赤水河以東地區。然而,川軍郭勛祺部也尾追而至。行軍途中,毛澤東同朱德、周恩來、劉伯承等共同察看瞭沿途地形,發現道路兩側均系山谷地帶,如果追兵孤軍深入,紅軍便可以利用兩邊山谷的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合圍夾擊殲滅該敵。這個時候,軍委二局截獲瞭川軍潘文華的26日電令,獲悉尾追之敵隻有郭勛祺部4個團的兵力,跟進潘佐部2個團。毛澤東當即下決心,命令在土城鎮以北的紅2師繼續北上,同先頭已抵達旺隆場的紅1師相機奪取赤水城;以紅3軍團3個師,占領土城東北5公裡的607。5至楊柳莊一線南面高地,以紅5軍團2個師占領青杠坡至一碗水一線北面高地,從南北夾擊殲滅郭勛祺部;幹部團在土城以東兩公裡處的白馬山作預備隊,對尾追之敵展開一場“殲滅戰”。

  28日凌晨,細雨蒙蒙,寒風刺骨。紅3、5軍團在彭德懷、楊尚昆的指揮下,從土城鎮外水獅壩分兩路向進占楓村壩、青杠坡地區的川軍陣地發起進攻。敵郭勛祺部憑借有利地形拼死頑抗,紅軍官兵拼死爭奪,往復沖殺。戰鬥異常激烈,交戰雙方陷入膠著狀態,成瞭一場名副其實的“拉鋸戰”“消耗戰”。

  更嚴重的是,紅軍從俘虜的番號中發現原來的情報有誤,川軍不是4個團6000多人,實為6個團萬餘人,還有後續部隊,且裝備精良,戰鬥力很強。據當年在軍委總部任作戰參謀的孔石泉同志回憶:“我們在土城那一仗沒有打好,因為對敵人估計不足。敵人的發報我們收到瞭,但把‘旅’翻譯成瞭‘團’,因此估計敵人是兩個團的兵力。如果知道是旅就不會打的。以後傷亡很大,不能不走瞭,是我們自己撤退的,隻打瞭個擊潰戰。”

  對於此事,美國作傢哈裡森·索爾茲伯裡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有過這樣的評價:“毛和他的部下意識到他們正在進行一場危險的戰鬥。敵人並不是不堪一擊的黔軍,而是駐守宜賓的川軍總司令劉湘手下的精銳部隊,前線指揮官是外號叫‘熊貓’的郭勛祺。”敵人的兵力總數“至少1萬人,而且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指揮有方。毛因失算使紅軍遇上瞭長征中最關鍵的一次戰鬥。他得到的情報錯得不能再錯瞭。”

  “旅”和“團”一字之差的情報失誤,讓毛澤東痛心疾首、刻骨銘心,但從來都不墨守成規的他迅速從不利戰局中尋找有利因素,急令紅1軍團紅2師火速返回增援,以求變被動為主動。在增援部隊尚未趕到的兩三個小時內,敵軍的反攻更加兇猛,陣地一度被攻破。敵人搶占部分山頭後,步步進逼,甚至打到瞭位於大埂上東南方向一個叫“漏風埡”的地方,而那正是中革軍委指揮部前沿。山後就是赤水河,無險可守,戰局於我十分不利。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果斷命令陳賡、宋任窮率軍委縱隊幹部團發起反沖鋒。臨危受命的幹部團猛打猛沖,打得敵人失瞭神,連滾帶爬地潰退下去。毛澤東在白馬山上用望遠鏡看到這個情景,興奮地對身邊人員說:“打得好!打得好!陳賡行,可以當軍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