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制是什麼意思 著名的屯田制是誰提出來的呢

2016-08-13 14:00:32

在經營徐州時陶謙五十四歲,已經算一個老官僚瞭,可少年時那狂放不羈的習氣依然不改,卻也能在仕途一路高升,可見陶謙無論在政績和軍事均有其真才實料,方能在漢末亂世立定腳跟而不倒,如下: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冬十月,徐州、青州的黃巾軍死灰復燃,而且規模更大,鬧騰得非常厲害。徐州政府無法招架,黃巾軍到處掠奪,境內變得一片混亂,其他人對此又沒辦法。最後,朝廷想起瞭才幹出眾的陶謙,就讓他出任徐州刺史(徐州牧),前去征討黃巾,順便收拾徐州的爛攤子。

  

這是陶謙為官生涯第一次作為主帥出征,而這個人還是有點兒本事的,並沒有辜負朝廷的期望。

在走馬上任後,他還未顧得上拂去身上的風塵,就立刻開始著手鎮壓黃巾軍的行動:任用亡命東海的泰山人臧霸及其同鄉孫觀等人為將,而前兩人都是青徐二州有名的遊俠豪傑,在軍隊有組織的進攻和遊俠豪傑的名聲壓力下,結果一戰便大破黃巾軍,很快就把作亂的黃巾軍趕出瞭徐州,徐州因此恢復瞭寧靜。

剩下的黃巾軍在逃出徐州境內後,無路可去,隻好北上青兗兩州。一直到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被公孫瓚大破於東光,餘部進入兗州後又被曹操打敗收編為青州軍(就算是這樣還有三十萬人,可見當時徐州之亂時黃巾兵士之多),而在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和公元194年(興平元年)以“返鄉團”的名義跟隨曹操又打回瞭徐州,這絕對是陶謙想不到的。

黃巾敗走,境內晏然。陶謙立刻上表朝廷拜為臧霸和孫觀為騎都尉,令其屯瑯琊郡治開陽,駐守徐州的北面。

那時徐州兩遭黃巾之亂,戰火過後“地荒民饑”,徐州經過戰亂,土地荒蕪,房屋盡毀,老百姓流離失所,已經凋敝不堪,那該怎麼辦?這非常考驗自身的能力,如果不能好好處理,饑民再來一次黃巾之亂也不是什麼稀罕事情。所以,陶謙接下來的中心工作就是如何治理好這塊飽經戰火的土地。

要說陶謙這個人還真是治世能臣,有著極其優秀的政治能力,深知“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的道理,要想解決百姓起義的問題,首先就得解決吃飯這個根本問題,人民吃飽瞭自然就不會有所不滿瞭。所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屯田,政府劃分田地並且提供農具和耕牛,然後士兵和平民一起下田耕種。

在許多有關三國的書籍中,人們對曹操屯田的事跡往往津津樂道,殊不知,在三國時代,第一個想到通過屯田解決糧荒的人是陶謙,他實施屯田方針的時候比曹操早瞭整整六年!隻不過,成王敗寇,隨著他淡出歷史舞臺,他的功績也隨之被人忽略瞭。

“那陶謙有些什麼功績呢?”一直在整理資料的搭檔反問道,成頁成頁的稿件被打印瞭出來。

“呵呵,別急,很快說到瞭。”我一邊回答一邊在紙面上動筆作註解。

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也就是三個月後,陶謙任用下邳人陳登為典農校尉(主生產建設的管理員),讓其在徐州境內負責屯田工作。事實證明,陶謙的眼光是很準的,陳登這個人是用對瞭。

陳登,字元龍,下邳(治今江蘇邳州)人,性格桀驁不馴。時年二十五歲,便就任為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令,這個人的年紀雖輕,但能力卻強,幹勁十足,一上任便“巡土田之宜,盡鑿溉之利”,作為領導,他竟然能親自到田間地頭考察土壤情況,以便種植適宜的農作物,同時組織人員鑿渠開河,灌溉田地。並不是那種指揮這個指揮那個,卻從來不動手隻會吃幹飯的嬌嫩領導。而徐州也因為有著如此敬業精神的農墾管理員,徐州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屯田的結果自然是“粳稻豐積、糧倉盈積”。

黃巾亂軍被打退瞭,並且老百姓餓肚子的問題也解決瞭,按道理可以歇歇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