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04:07
作為偉大的世界遺產之一的都江堰,它的存在是古代中國智慧的象征。從2200多年前它就屹立在這裡,歷經瞭幾千年的風霜雪雨,都江堰依舊以挺拔昂然的姿態,帶走世人驚艷的目光。人們驚嘆都江堰的鬼斧神工時,又對他的建造者們頂禮膜拜。
眾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傑作。李冰自己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當初一個造福百姓的小舉動,沒想到會一直福澤後世子孫,時至今日人們對都江堰都是贊不絕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從災害多發區,一躍變成瞭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李冰,關於他本人的生平事跡不是特別詳細,史書上對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沒有詳細記載。我們知道,他被秦王任命為蜀地的太守,由此開始瞭李冰的治水之路。
談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難猜到,一定是與蜀地經常遭受水旱災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發源地,每年到瞭雨季的時候,岷江的水流大,水勢很急,而且水流到這裡後因為地形復雜,加之泥沙淤積,使得船舶的航行十分困難。也因此造成瞭西邊洪水肆虐,東邊旱災連連。除瞭這自然的原因外,還與秦國軍事需求有關。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采納瞭大將司馬錯的策略:“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定矣”,一舉發兵滅掉瞭蜀國。蜀國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蜀地緊靠著楚國,而秦國與楚國交戰時,戰略物資都是通過蜀地的岷江,作為秦軍的軍事補給站,蜀地不僅給秦國作戰提供瞭很多便利,也讓秦國有瞭一個天然的糧倉。公元前272年,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來到瞭蜀地,秉承著軍事戰略為第一的思想,再加上當地的實際情況,李冰決定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之後,聽取瞭民眾的呼聲,並且親臨實地考察,不久就開始著手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在開始動工之前,李冰召集瞭當地比較有治水經驗的百姓,一起討論出修建的方案,在開鑿都江堰的過程中李冰父子還遇到瞭很多棘手的問題。戰國時期,並沒有火藥、挖機等設備,隻有靠人工挖掘,當遇到一座大山難以挖掘時,李冰想到瞭一個辦法,就是放大火燒山,然後再用水澆,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山體自然崩塌,這個難題也就被李冰解決瞭。
隨後要解決的是,大壩的主體。修築大壩得先有穩固的地基,在湍急的河流中想要修築地基顯然很困難。而李冰父子又想到瞭利用石子,向江流中拋擲,最開始這個辦法還是行之有效的,但遇到太大的風浪,石子也會隨著洪流被沖走。然而,他們又想到瞭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利用竹子,編成一個個很大的竹籠,然後再將石頭投擲在竹籠裡沉人江底,費盡周折才建成瞭都江堰大壩的大堤,人們這個舉動的評價有:重而不陷、擊而不反、硬而不剛、散而不亂。雖然不知道此舉是否為李冰的首創,不管是他首創還是吸取瞭前人的經驗教訓,這個做法都是簡便又高效的方法,實在是不得不令人欽佩古人的智慧。
寶瓶口、魚嘴與金剛堤、飛沙堰等都有采用竹籠的方法,夏秋洪水季節,江水到瞭都江堰便自動調節,內江進水四成,外江進水六成,“分四六,平潦旱”。這便是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蜀守冰鑿離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太史公簡單幾句話概括瞭都江堰的主人李冰父子的功績,卻道不出這浩大工程後的智慧和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