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11:57
話說清朝的順治皇帝,為找個德才兼備的太傅,把太子玄燁也就是以後的康熙皇帝盡快培養成才,在文華殿擺下瞭禦宴。席間,順治皇帝向群臣說道:“朕有一事不明,請眾愛卿給朕釋疑。”他指瞭指自己的耳朵,問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爾等是臣,為何反而朕的耳朵小,眾愛卿的耳朵卻大呢?”
文武官員一聽,都驚出瞭一身冷汗,這可是一個不好回答的問題。眾人面面相覷,個個噤若寒蟬,文華殿的空氣好像凝固瞭一般。突然,有一人朗聲答道:“萬歲是龍,所以耳朵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順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問題的竟是列於朝班最後排的翰林庶吉士鄭天經。順治皇帝頓時來瞭興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個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卻敢直面龍顏,看來此人是夠有膽識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實學如何,便問道:“愛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還是書籍上記載的呢?”
“臣在萬歲面前豈敢杜撰!這是寫在(《百藏經》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書是佛學巨著,順治皇帝即命太監從藏書樓把書找來,竟是幾十捆竹簡,足有幾百斤重。鄭天經向前翻開竹簡,很快就找到瞭這句話。順治皇帝龍顏大悅,覺得太傅人選非他莫屬,便下瞭一道口諭,破格任鄭天經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變成瞭二品官,若是別人豈不要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鄭天經竟還“得寸進尺”,啟奏道:“若讓微臣教太子,必須立個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皇帝竟也連連答應,讓鄭天經與太子玄燁約法三章,成瞭師生。
年幼的玄燁,很貪玩,不好好讀書,但鄭天經絲毫不為皇權所懼,該怎麼罰還是怎麼罰。
有一天,鄭天經讓玄燁背書,玄燁非但背不出來,還嬉皮笑臉的,鄭天經勃然大怒,便緊緊拽住玄燁,兩人同跪在太陽下。六月驕陽似火,玄燁熱得汗流浹背,皇後見瞭,心疼地一把抱住玄燁,大罵鄭天經不通人性。她還氣急敗壞地吵吵嚷嚷:“我的兒子讀不讀書,將來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這般窩囊氣!”
鄭天經聽瞭,氣得一時竟忘記瞭臣子的身份,對皇後義正辭嚴道:“臣身負教誨國之儲君大任,隻牢牢記住瞭一條理——樹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兒童不讀書,定然變蠢豬!這書讓臣教臣就教,不讓教,臣就回鄉下躬耕隴畝去!”說著脫下瞭官服,扔掉瞭頂戴花翎,揚長而去。
鄭天經回到住處打點行裝,還沒有離開宮,便有一太監飛奔而來,傳下皇帝口諭,宣他到東宮去。鄭天經昂然來到東宮,見玄燁正跪在順治皇帝的腳下,他心裡就明白瞭,便也跪倒在地,為太子求情。順治皇帝親自攙扶起鄭天經,給他賜瞭座,又喝令玄燁道:“小奴才,快給你的恩師跪下!”
旁邊的幾個大臣都勸諫道:“不可不可,哪有儲君給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親師,世間五至尊,誰人不拜?誰人不跪?難道玄燁這個當學生的就不能給恩師下跪?”
玄燁規規矩矩地跪在瞭鄭天經面前。
自此以後,太子玄燁再也不敢在太傅鄭天經跟前放肆,且虛心求教,而鄭天經從太子的進步中也漸漸喜歡上瞭這個既聰明又頑皮的學生,師生相處甚歡,太子玄燁不覺也成瞭博學之士。
在康熙皇帝繼位的前一年,鄭天經由於身體欠佳,便乞準退隱,回到瞭故鄉蘇州。
歲月如梭,轉眼十幾年過去瞭。這時的康熙已經捉鰲拜,滅三藩,成為成震四方的一代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時,路經蘇州,又想起瞭當年苦心把自己培養成才的鄭天經老師,便想前去探訪他。鄭天經聽說康熙要駕臨忐忑不安起來。他耄耋之年,膽子越變越小瞭。想起當年執教太子時的過分嚴厲,就有些後怕。且由於他長期隱居山林,也不知道當年的太子,現在的康熙性情變得如何。如若追究起來,鄭傢可有滅門之災啊!鄭天經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鑾駕到瞭鄭府,隻見鄭府已經孝幔高掛,喪聯貼起,鄭府裡的人全都披麻戴孝,放聲痛哭——原來恩師鄭天經已於昨晚與世長辭瞭。康熙聞訊放聲大慟,三步兩步搶到靈柩跟前,手扶靈柩,邊哭邊訴;“學生來遲瞭一步,竟無緣見到先生一面!”內心悲痛的他,讓人打開棺蓋,以瞻恩師遺容,悲慟處不由吟起念師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