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0:44
當時的那爛陀作為學術中心,不僅學習佛教經論,還學習世俗經典,包括醫學、數學、邏輯學等,堪稱一所綜合性大學。
年過百歲的戒賢法師花費15個月,專門為玄奘開講最根本、最重要的佛典:《瑜伽師地論》。這在印度轟動一時。
如饑似渴的玄奘在那爛陀攻讀5年,學習瞭大量佛經,還特別研讀瞭梵文。
古印度貝葉經,寫在貝多羅葉子上的經文
求知欲旺盛的玄奘又花費3年時間,幾乎走遍瞭全印度,他不僅瞻仰瞭大量佛教遺跡,還隨時停下來向學有所長的人學習。
公元640年春,玄奘回到瞭那爛陀,他準備返回長安瞭。
但戒賢法師卻希望這位得意弟子開設講壇,與瑜伽派的攻擊者辯經。無法推辭的玄奘隻好推遲瞭回國計劃,卷入瞭一連串的辯經之中。
一代名王戒日王,甚至專門召開以玄奘為辯主的全印度僧人學術辯論會。
隨著對手越來越強大,辯經的接連勝利,42歲的玄奘在佛教的發源地,在佛教文化的中心,以高深的佛學修養被尊為一代佛學大師。
謝絕一切供養和挽留,踏上瞭歸途
玄奘隻想早日回到祖國,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於他,這是使命,是生命的意義。
公元641年,玄奘謝絕一切供養和挽留,帶著大量的經書、佛像、奇花異果的種子等,踏上瞭歸途。此時,他已離開大唐15年。
但在渡過印度河時,玄奘又遭遇瞭一次大災難。突起的風浪打翻瞭船隻,失去瞭部分佛經的玄奘,隻好在附近一座寺廟稍作停留,以補抄佛經。
玄奘沿著絲綢之路中道來到印度,返回時走的則是絲綢之路南道。
在印度,有國王願意贊助玄奘走海路回國,但因為與高昌王“求法歸來,在高昌講經三年”的約定,他堅持陸路返回。
隻是到瞭西域他才聽說,崛起的大唐已征服西域諸國,高昌國不復存在,高昌王已經故去。
東歸的玄奘又一次經歷瞭十多年前的艱險路程,隻是心情已截然不同。
在於闐(今新疆和田一帶),玄奘寫信給唐太宗李世民,言辭懇切地檢討瞭當年自私出境的行為,簡單闡述瞭西行求法的過程和成果。
多年的經歷使他明白,佛教的旺盛離不開政權的支持,他回到祖國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歷經瞭重重磨難,深受佛學滋養的玄奘,比任何時候都要清醒、平靜
公元645初,走過110個國傢,行程5萬裡的玄奘終於回到瞭長安。
此時的長安,已經不是玄奘離開時的長安瞭,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46歲的玄奘,也早已變瞭模樣。隻有他那求佛求法求真的初心,19年沒變。
在大唐宰相親自主持的盛大歡迎儀式上,堵塞瞭交通的百姓爭相瞻仰那些來自印度的聖物,更想見見瞭不起的玄奘。
玄奘並不在這樣的狂歡現場,他正端坐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歷經瞭重重磨難,深受佛學滋養的玄奘,比任何時候都要清醒、平靜。
與唐太宗面談,謝絕瞭輔佐提議,爭取到瞭皇室對自己事業的支持後,玄奘開始組織、領導瞭宏大的佛經翻譯工程。
在他帶回的657部典籍裡,僅《瑜伽師地論》翻譯成漢語就有16萬句,至少一百多萬字。
他白天主持翻譯工作,晚上則完成唐太宗交給他的一項任務:與弟子辯機一起記錄瞭西行東歸時,所見所聞的138個國傢的地理、歷史和風土人情,終成《大唐西域記》。
玄奘一邊維持與皇室的關系,一邊加快翻譯,給弟子們講經說法。他每天的睡眠不超過4個小時。
為瞭更好地保存佛教聖物,玄奘還上書唐高宗李志,在慈恩寺修建瞭佛塔大雁塔。
年紀越來越大的玄奘,努力地在為佛教發展爭取更大生存空間。
公元659年,漸感身體虛弱的玄奘,為瞭避開幹擾,申請到偏遠的玉華寺(位於今陜西省銅川市)工作、居住。
從此,玄奘再也沒有踏入繁華。
他撫摸著佛陀的雕像,又一次潸然淚下
在玉華寺玄奘用四年時間翻譯完規模最大的《大般若經》後,第一次表達瞭自己的擔憂,他擔心自己看不到全部佛經的翻譯完成。
公元664年正月初三,玄奘開始瞭《大寶積經》的翻譯,勉強翻譯幾行後,他放下經卷,平靜地看著弟子們說:我覺得我的體力和精力已經不足以再翻譯如此大部的佛經瞭,我的歸期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