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選妃的驚人內幕:不靠長相 靠拼爹

2016-08-13 14:22:14

  人們常用“後宮三千佳麗”來形容後宮裡嬪妃的質量與數量。古代皇帝擁有至高權力,千挑萬選進宮的嬪妃自然是全國競選出來的美女。但是清朝很特殊,清朝皇帝的後宮裡幾乎都是醜女,說到這裡肯定有很多人會問,清朝選妃放水這麼厲害,皇帝難道都是睜眼瞎嗎?並不是皇帝的審美有問題,而是因為清宮選妃有一套很奇怪的內幕操作制度。那麼,清宮選妃有什麼樣的驚人內幕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清宮選妃的出身要求

  清朝的妃子幾乎都是從八旗女子中挑出來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創立瞭八旗制度,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來的狩獵組織的基礎上建立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軍事、生產等多方面職能。自此,清朝獨有的旗人制度便誕生瞭。清軍入關後,旗人又有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區別:八旗是清政權賴以統治的主要支柱,地位較高,而內務府包衣則是皇室的奴隸,地位卑賤。雖然這兩種旗人的女兒都可以入宮競選秀女,但皇後和妃嬪幾乎都出自八旗女子,內務府包衣之女則很大一部分都是充當宮女承擔後宮雜役。可見,清朝選妃是很看重出身的,完全就是拼祖先的時代。

  清宮選妃的標準

  清宮選妃有公開明確的標準,一是品德,二是出身門第。選妃註重品德倒不難理解,古代人不喜歡聰明的女人,聲稱“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且陪王伴駕的後宮女子非常多,如果妒忌成風或者不守婦道都會給後宮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麻煩。所以為瞭省事,皇帝幹脆直接把品德當成選妃標準之一瞭。但是選妃看門第卻有些讓人不解瞭,按理說歷代皇帝選妃就像比武打擂臺一樣,英雄不問出處,而且嬪妃的出身門第太高也容易使外戚勢力膨脹。但清朝挑選秀女的目的,除瞭充實皇帝的後宮,就是為皇室子孫拴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依靠強強聯合的政治婚姻來鞏固地位。所以,皇帝選妃自然是要聯合親王、親貴大臣瞭。

  清宮選妃的規則

  首先,選秀時要嚴格審查旗屬與年齡,不在旗的想參加選秀,勢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選秀,也是自討苦吃。每到準備挑選秀女的時候,先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準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到八旗都統衙門匯總,最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各地選送的秀女要提前送進京城,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坐在騾車上,由本旗的參領、領催等安排次序,稱為“排車”,根據滿、蒙、漢排列先後的次序。

  選秀的少女由戶部司官帶到神武門,再由太監帶到閱選的地方,等候皇帝或太後的選閱。經初選、復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有兩種命運:一是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傢;一是留於皇宮之中,隨侍皇帝左右,成為後妃的候選人。如果成為後妃的候選人,手續會更為復雜,初次“引閱”之後,屢屢“復看”,有“記名”的,這是被選中留牌子的;有“上記名”的,這是皇帝親自選中留牌子的。最後,還要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在留宮住宿的秀女中選定數人,其餘的都撂牌子。

  清宮選妃的拼爹內幕

  清朝選妃有著嚴格的制度,但能進入後宮為後妃的女人必定是出自於名門貴族,至於是否是美女,似乎並不在意。清代冊封皇後、妃、嬪的冊文中常常見到的是寬仁、孝慈、溫恭、淑慎,“誕育名門”、“祥鐘華閥”等等。其中,門第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光緒皇帝的皇後隆裕的相貌奇醜,但她是慈禧皇太後的侄女,因此,她成瞭皇後。被光緒皇帝視為紅顏知己的珍妃入選時,她的父親是侍郎長敘,祖父是曾任總督的裕泰,伯父是廣州將軍長善,長善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是恭親王奕訢的連襟,因此他他拉姐妹雙雙入選為珍、瑾二嬪。所以,清宮選妃完全就是拼爹的時代,美貌並不是入選的標準。這樣一來,清朝皇帝的妃子為何會如此醜陋,就不難理解瞭。

  以上就是對清宮選妃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