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7:13
古代的臣子素來糾結,盡管日日盡心侍奉,但仍怕君主猜忌自己的忠心。於是不管有事沒事,有無功過,每每到最後,臣子為求全身而退總是要以各種方式來表明自己的忠心。那麼,你知道古代的臣子們是如何向君主表忠心的嗎?臣子表忠心的方式有哪些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語言表示——最傳統的表忠心方法
語言 表忠心是中國古代臣子們最常用的辦法瞭。古代的很多臣子一旦涉及到站隊問題及犯罪牽連問題,總是極力的劃清與涉案之人的界限,並在皇帝面前哭訴,聲稱冤枉。古代的諫臣就非常善用這種方式,例如魏征。當然,要說對這種方法使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當屬唐朝的霍獻可。
唐朝武則天當政時期,有七個朝廷重臣犯瞭罪,按律當斬,但武則天決定饒他們一命,免去死罪,流放邊疆。罪臣當中有個叫崔宣禮的,他有個外甥叫霍獻可,也在朝中當差。那時候,朝廷有一人犯罪全族牽連的潛規則。這個霍獻可為瞭保住自己的飯碗,他在朝堂之上對武則天說:“陛下如果不斬崔宣禮,我就死在陛下面前。”說完便試圖撞柱,武贊賞瞭他這種忠心表現,沒有追究他的罪責。這樣的言語表忠之法確實頗有成效,而且比諫言表忠更是讓君王容易接納,想當初魏征向唐太宗死諫都差點被殺,而霍獻可的表忠之言反而能讓武則天樂於接納。
行動表忠——語言表忠的升級版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君主都相信語言表忠的,再者,有些大罪僅僅靠語言表忠是不夠的,還得有一定的實際行動。畢竟很多君主都生性多疑,沒有那麼好糊弄。因此,行動派的表忠方式便應運而生瞭。當然,這其中也有一些做得不錯的人物,比如唐朝的李晟。
唐德宗時有個叫李晟的將領,的確很忠君愛國,救國於將亡之時,以他的行動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中流砥柱。但中流砥柱是後來驗證的,在被確認為中流砥柱之前,還是要先表態,才能保住安全,獲得信任。
當時李晟的傢人在淪陷區,生死未知,占領軍朱泚為瞭拉攏人心,就派出李傢親近送傢信給李晟,表示“大帥傢裡平安無事”。報個平安很正常,但在人民群眾看來性質就不一樣瞭,這可屬於通敵行為。為瞭表明心跡,劃清界限,李英勇地把這個親近給殺瞭,並同時大義凜然地說:“你竟敢給逆賊做間諜!”這種用別人的命來證明自己的行為很令大傢激動,紛紛表示相信李大帥果然是個愛國者。於是李大帥就完美的完成瞭自己的表忠工作。
文字表忠——臣子表忠的最高境界
文字表忠的適用條件比較有局限,它一般為朝廷重臣或權臣所用。因為他們和君主的關系密切,說的太明白就尷尬,做得太露骨就危險。君王一般都不會隨意的處罰他們,但畢竟功高會震主,皇帝不說不代表對他們沒有猜忌。為瞭表明自己的忠心,他們一般都在文字上、著作上下功夫。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出師表》其實就是一封表忠信。
劉備臨死前托孤給諸葛亮,將重權盡教於諸葛亮手中。雖沒有證據說明諸葛亮有篡位之心,但臣子大權在握實在是讓君主忌憚,聰明的諸葛亮也深知這一點。於是在北伐中原之前寫瞭一篇《出師表》給後主劉禪,闡述瞭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道出瞭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除此之外還有西晉李密為謝絕為官,寫給晉武帝的《陳清表》也是以文字表忠的代表著作。
現在,你知道古代的臣子是如何向君王表忠瞭吧?他們的表忠方式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以上就是對中國古代臣子如何給君王表忠心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