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8:23
人們經常用 “一統江河劉伯溫”之言來稱贊劉伯溫的謀略、功業和識見。但是,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不久,便設計逼死瞭這位有曠世才名並有功於他的軍師。這引起瞭很多人的爭議:朱元璋為什麼會逼死劉伯溫呢?料事如神的劉伯溫為何會難逃一死呢?這還得從劉伯溫的才能貢獻說起。
劉伯溫的才能與貢獻
劉伯溫又名劉基,自幼聰穎,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與宋濂、葉琛、章溢合稱浙東四大名士。他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傢、政治傢、文學傢,明朝開國元勛。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傢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民間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以此來稱贊劉伯溫的神機妙算,曠世之功。
朱元璋殺劉伯溫的原因
按理說,劉伯溫為朱元璋登上帝位做瞭這麼大的貢獻,朱元璋應該對他禮讓有加,深為愛重才是。但是,朱元璋再怎麼說也是一個皇帝,自然是不容許別人比他厲害,更無法容忍一個臣子在民眾中的份量太大。試想,每個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政權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更是受到百姓們頂禮膜拜,但民間居然流傳“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之詞來稱贊劉伯溫,簡直是太不把皇帝放在眼裡瞭。日復一日,這種不愉快的情緒漸漸讓朱元璋越發的看不慣劉伯溫,並想把他除之而後快。
朱元璋逼死劉伯溫的三步計劃
但劉伯溫功勞太大,本領太高,分量太重,無法一鋤頭將他鏟除。不然,您“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剛剛喊過沒幾天,突然就翻臉不認人那不是太流氓瞭嗎?於是,朱元璋專門為其量身汀做瞭溫水煮青蛙策略。
降低劉伯溫的威信
為瞭讓劉伯溫在眾人之間的威信降低,控制他的權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封侯者多矣,而這個功不下張良的國師竟然排到瞭第36名,隻封為伯,年薪240石,而與其功勞不相上下,同為核心,同被朱元璋視為左右手的李善長卻被封為韓國公,年薪4000石。職務上更是涇渭分明,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丞相,而劉是負責給百官挑毛病的禦史臺的副長官。朝堂上一站,30多人都在你前邊,完全是一副有你不多沒你不少的架勢,就這一招,劉伯溫的氣勢就被打壓瞭一大截,在人們心目中的威信也降低瞭很多。
為劉伯溫制造敵人
朱元璋在開國初年就以多年知己的口氣異常誠懇地和劉伯溫品評幾個重臣。朱元璋先後向劉伯溫詢問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這三個人能否擔當宰相,劉伯溫是一個忠誠之人,他也不會想到朱元璋會這麼陰險的算計他,於是就事論事的談論瞭這三個人的不足之處。朱元璋將他與劉伯溫之間的對話句句都不露痕跡地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裡,所幸楊憲素來敬仰劉,而汪廣洋是個忠厚之人,二人都沒有挾嫌報復。由於二人不能充分領會領導意圖,因此很快就和相位拜拜,有的還沒有好下場。而胡惟庸就不是這樣瞭,他把劉伯溫的話深深地記在瞭心裡,伺機報復。
誣告劉伯溫有不臣之心
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召見劉伯溫,以關心劉伯溫身體為由,讓劉伯溫辭官回傢養老。劉伯溫就這樣“光榮”地退休瞭。無官一身輕的他,偏偏輕不下來,處江湖之遠還要憂其君,他看到某個地方社會治安隱患不少,於是熱血瞭一把,上書朝廷,建議在這裡設置一個管理機構。這本是個發揮餘熱的報國之舉,應該大張旗鼓地表彰,可是在丞相胡惟庸的鼓動下,竟然有多名官員誣蔑他有野心,想占據有“王氣”的地方圖謀不軌。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什麼可爭議的,究竟事實如何,派員下去查一查就真相大白瞭。可是朱元璋偏不這樣做,而是不問青紅皂白,下詔撤銷瞭劉伯溫的朝廷給養費。
明眼人一看便知,這隻不過是個借口,或者幹脆就是個捕風捉影甚至是無中生有的由頭。劉伯溫隻得赴京請罪,可是朱元璋卻不給他辯白的機會。劉伯溫心鬱成病,不久就得瞭重病,朱元璋又派胡惟庸拿藥去探望,不久劉伯溫便病亡瞭。
劉伯溫為何難逃一死
劉伯溫之所以會死,絕大多數是朱元璋在搗鬼,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伯溫的才能和名聲讓朱元璋如鯁在喉,自然是難逃厄運。但以劉伯溫的料事如神之聰穎,他又怎麼會不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呢?隻是他深受儒傢思想的影響,“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明知朱元璋對他深為忌憚,但避無可避的他隻能傻傻的奢望著,能以忠心鑒明月,最後使得他隻有在戰戰兢兢的心境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