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焚書坑道卻始未聞

2016-08-13 14:41:27

  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益頹廢,分封之制開始瓦解。群雄謂之為大爭之世,遂有各地封王各自為政,勵精圖治,戰亂不息,欲統一天下。而這天下在幾經周轉與波折,被秦國嬴氏傢族所統一。於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便誕生。

  人物簡介

  秦始皇,即嬴政,戰國時期秦國人。出生於趙國邯鄲,在十三歲時繼承王位,三十九歲時統一中國,首創皇帝制度,號稱始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建立首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傢的對外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統一瞭度量衡和文字,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以郡縣制代之。秦始皇修建長城和靈渠,使秦朝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傢。可以說,秦始皇的功勛在當時是 無人可及的,但是有一件事卻讓秦始皇的形象在史書中大大的打瞭一個折扣。那便是——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坑英明

  焚屍坑儒,即焚詩書,坑埋儒生。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聽從李斯的諫言,四處抓捕儒生,並焚毀詩書,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造成瞭對百傢學術的巨大創傷。大量的儒生逃離秦國,自此,秦朝不再言詩書。那麼,秦始皇為何焚書坑儒呢?筆者認為理由有三:

  第一、 秦始皇生性暴虐,而當時的秦國有百傢爭鳴之景象已久,儒生經常以禮儀教化來約束他。秦始皇自認自己的功勛蓋過三皇五帝,但是儒生的批判總是說其的不是,這讓秦始皇越來越反感儒生。加之,秦人尚武,秦始皇自持統一中國,須依靠武力征服,而文人儒生清秀瘦弱,隻會嘴皮子上動功夫,讓人覺得懦弱無比,秦始皇早已想對其除之後快。

  第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進而想統一文字和度量衡,這勢必要文化的統一才可實現,而若百傢爭鳴的現象繼續存在,必定不利於其對中國的統一,自秦惠文王始,大秦的國君便以明白,要想徹底的征服一塊土地,必定要以文化來同化他們。所以,秦始皇焚書坑儒才必要為之。

  第三、 秦始皇統治中國時崇尚的思想是法傢思想。而儒傢思想與法傢思想有所矛盾。既然這兩種思想在當時不能同時存在,必須要兩者擇一,秦始皇權衡利弊後,選擇瞭對他的統治有利的法傢思想,焚書坑儒能使法傢思想成為秦朝民眾的權威思想、不二思想,也能因此獲得更多法傢推崇人的擁戴,做好輿論上的統治工作。

  就這樣,焚書坑儒在當時似乎是必行之事,但也成為瞭後人眼中的一大污點,毀瞭秦始皇的一世英名。然而,你是否知道,其實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有鮮為人知的焚書坑道事件,而且,這比起秦始皇焚書坑儒更加的慘無人道,過猶不及。

  焚書坑道鮮為人知

  焚書坑道發生在元朝期間,憲宗桓肅皇帝蒙哥皇帝,即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之兄。其在位期間,福裕看到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教團將誹謗佛教的書籍大量印發,便懷恨在心,向蒙哥皇帝上書,說道教“破滅佛法,敗傷風化”,請求皇帝下令燒毀這些書籍,並嚴懲李志常等人。因元朝較長一段時間學習佛教,有大量的佛教信徒,而道教的興起則危及佛教的獨尊地位。所以,驅逐道教成瞭很多人的心頭病。於是,福裕等人向蒙哥皇帝進言,誣陷道教強占佛寺,毀壞佛像與佛堂,奪取占植寺傢園果梨栗。李志常等人聽說,立刻向皇帝陳請,說道教與佛教並非對立,且,道傢思想與佛傢思想乃同源。對於說道教對佛教的種種侵害,自己毫不知情。

  福裕覺得事情尚未解決,遂又上書向皇帝表明佛教對道教並未完全否定的同時,並把矛頭指向瞭全真教。後來,蒙哥皇帝下令斥責道教造偽經,毀壞佛菩薩像,強搶佛教寺院,對改塑老子像者以重罪處罰,又勒令道教歸還其強占的佛教寺院。而道士雖然表面上同意,但實際上拒絕歸還。後蒙哥皇帝下令道教與佛教辯論,道教輸後,所參與辯論的道士皆被抓遊行。道教的眾多道士幾乎全部被捕殺,道教經書被一一焚毀。這就是鮮為人知的焚書坑道事件。

  秦始皇 焚書坑儒毀瞭其一世的英明,而這殘忍的焚書坑道卻很少被人知曉,否則世人怎麼會不批判它?

  以上就是對秦始皇焚書坑儒和焚書坑道有關的解釋,如若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