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懸賞林彪 聽聞死訊後卻流淚

2016-08-13 14:44:33

蔣介石是中華民國總統,而林彪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兩人本是對立的局面,然而1971年,林彪逝世的時候,蔣介石還是忍不住落下瞭眼淚。兩人本是對立局面,按理說看到敵人逝世,應該高興才對呀,蔣介石為什麼會流淚呢?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呢?

  1971年9月13日,中國大陸發生瞭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就是林彪出逃,摔死在大沙漠中。

  毛澤東與林彪的分歧,在後來越來越多地反映出來。在國際方面,善於揣摩毛澤東心思的林彪也沒有號準脈。從1969年開始,蘇聯日益囂張的核戰爭威脅,美國在越南的戰爭升級,使毛澤東迫切地感受到必須改變這種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兩害取其輕,他考慮采取戰國時代秦國遠交近攻的戰略。就在這時,美國總統尼克松做出瞭向中國表示緩和的一些姿態。他指派美國駐華沙的大使斯托塞爾與中國臨時代辦雷陽進行接觸。中國政府立即做出積極反應,雙方決定繼續中斷瞭兩年多的中美大使級會談。1970年3月,由於美國入侵柬埔寨,中美大使級會談又暫告停止。但大門的門縫並未關死,雙方都在試探、尋找更合適的方式。毛澤東、尼克松這兩個東西半球的頂尖人物,思路的電波已經開始串通。

  林彪反對中美緩和。當然,他沒有直接這樣做,而是通過支持另一種傾向予以表示。

  中美關系能否緩和,關鍵在於越南問題能否解決。尼克松擔任總統之後,采用各種戰爭手段都無法在越南取勝,開始試圖從這個沒膝的泥潭中拔出腳來。他需要一個契機。毛澤東看到瞭這一點。他意識到,通過談判可以給美國一個臺階下,促使美軍早日撤出越南,勝利可以提前到來。因此,他為越南領導人提的建議是:多采取一些主力軍作戰,消滅美軍的有生力量,在尼克松的背上擊一猛掌,推動他痛下撤軍的決心。

  毛澤東在一次會見越南領導人范文同、武元甲時建議,要在越南最南方金甌半島地區發展一些主力軍。“從打小勝仗到打較大的勝仗,再到打大的勝仗。”他說,“單是打仗不搞政治活動,我看也不行。”

  林彪則不同。寫過《人民戰爭勝利萬歲》的他,在與越南領導人幾次會談中,設計瞭一個戰略方針,簡言之,就是一個字———“熬”。用遊擊戰和美國人拖下去,既不進行正面主力作戰,也不談判,十年二十年地拖下去。

  曾經集中多時研究過遊擊戰的毛澤東,並不認為遊擊戰是萬能的,它不是解決戰爭的最後手段。“九一三事件”之後,毛澤東對越南領導人批判林彪說:“我們過去黨內意見也不統一。一派人(指林彪)就是勸你們把美國抓住不放,一個字,叫做‘熬’,就是隻能打遊擊戰,不要打大仗。而我是勸你們要集中兵力打大仗。你不打敗敵人,不打痛他,他是不那麼舒服的呀!不是這樣,你們談判桌上得不瞭這樣的結果。”

  “九一三事件”之前,毛澤東最後一次和林彪見面,是在1971年6月3日。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齊奧塞斯庫率領黨代表團訪華。毛澤東、林彪、周恩來、康生等人在人民大會堂118室與他們舉行瞭會談。林彪未穿軍裝,神色呆滯,一言不發。幾個月來,他對廬山會議上被毛批判的錯誤一直頑固地拒絕檢查。

  毛澤東和齊奧塞斯庫談到中國的教育時,緩緩地說:“有些人口裡說是聽話的,但心裡是埋怨的。這就要時間,慢慢來。”他的目光劃過林彪的臉,林彪好像沒有聽見,仍不言語。

  毛澤東提高嗓門說:“赫魯曉夫叫做‘創造性地發展瞭馬列主義’,我說,把赫魯曉夫請到北京大學講學,講他那‘創造性地發展瞭馬克思列寧主義’,柯西金不幹,他說不好啊!”

  除瞭外賓,在座的誰都知道,“天才地、創造性地、全面地”發展馬列主義,是林彪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發明”,是他作為毛的接班人的資本。毛澤東把它與赫魯曉夫聯系起來,不僅林彪,就是在座的人都知道事情嚴重。

  林彪當然知道毛澤東“放風”的習慣,其後如何,林彪越想越是可怕。

  沒等接見結束,林彪就離開瞭118房間,他獨自一人坐到門外大廳西北角的一張椅子上。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警衛員都在遠處略感奇怪地望著林彪。他本來就身材瘦小,再一收縮,更是不成人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