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六次屠城的原因都是什麼

2016-08-13 14:46:16

  南京市是一座擁有這六千多年文明的歷史古城,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且 ,南京不僅有著“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更是被稱為“天下文樞”、“東南第一學”的美譽。但是,與南京擁有的悠久歷史方面相比,據歷史記載,南京還曾被屠城六次,六次啊,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南京為何會被屠城?南京被屠城的原因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南京為何會被屠城六次?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南京這座城市就不斷的被從外邊攻破進來的軍隊屠城,緊接著的侯景之亂就進入高潮。

  南京歷史上第一次血腥大屠殺發生在548年,梁武帝時期的候景叛亂,當時南京城名為建康,全城百分之九十的人都遭屠殺,史料記載,死亡人數在50萬左右。

  第二次血腥大屠殺是在1130年,北宋滅亡,金軍火燒建康城,3日屠殺17萬人,掠奪宮廷嬪妃上萬,全城人口僅剩十分之一。

  而那些年代久遠就不提瞭。就來說說近現代以來的吧。

  清軍南下屠一次,太平軍時期天京內訌屠一次,湘軍打下南京大屠一次,然後辮子軍張勛部攻克南京又屠一次,最後就是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殺。

  據記載,洪秀全的太平軍令朝廷如坐針氈,朝廷密集頻調全國各地精銳部隊欲除滅之,均以失敗告終,實在無計可施,便懸賞擒拿,曾國藩適時出現瞭。曾國藩領導的部隊不同於其他,這是曾國藩的智慧所在。曾國藩站在道德制高點,號召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1854年2月, 曾國藩發表討粵匪檄: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

  且說,湘軍進入天京(今南京)後,見人就殺,見屋就燒,見財物與女子就搶。直殺得天京城內血流成河,屍體湧進長江,幾乎使江水不流。

  據曾國藩記載,湘軍“分段搜殺,三日之間斃賊共十餘萬人。秦淮長河,屍首如麻”,“城內自偽宮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萬室焚燒,百物蕩盡,而貢院幸存”, “自五代以來,生靈塗炭,殆無愈於今日。” 這次屠殺,是歷來南京災難中最慘烈的一次。屠城、焚燒城後,南京連一棵完整的樹都找不到瞭。

  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在《能靜居日記》記載:“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斫戮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老者無不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

  清人記載:“金陵之役,伏屍百萬,秦淮盡赤;號哭之聲,震動四野。”所謂伏屍百萬,除瞭戰死者,就是曾國藩在城內外屠殺的平民。“皖南及江寧各屬市人肉以相食,或數十裡野無耕種,村無炊煙。”顯然這次屠殺最保守估計也應該在50萬人以上,清人所說的伏屍百萬也是有可能的。而屠城和對城市的毀壞程度也是歷史之冠。

  太平天國強盛時,南京城最多有100萬人。可到光緒登極的1875年,人口還不到50萬。後來李鴻章署理兩江,認為南京城需要百年方可恢復。曾國藩因為在南京的屠殺手段殘暴,被人們稱為“曾剃頭”、“曾屠戶”。據說,現在南京小孩夜哭,媽媽說“曾剃頭來瞭”,小孩就不哭瞭。

  而最後的一次屠殺也就是第六次南京大屠殺,就是1937年12月初發生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據記載,日本發動5萬兵力攻占南京,殘殺同胞30萬。這是中國當代戰爭史上最屈辱的一頁。文字寫到這裡,可以說,前面所述都是鋪墊,此篇行就的轉承要從蔣介石說起。解放後的文化傳播中,國民得到有關八年抗戰的訊息是,日軍侵略中國時,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部隊逃避到四川峨眉山,等到日軍投降,蔣介石及部隊才從峨眉山上下來,意是英勇抗敵的不是國民黨。

  中國當代戰爭史的很多史料都記下一個懸案,就是在1937年12月初,日軍侵戰南京時,國民黨一支2000多人的川軍部隊神秘消失在青龍山,日軍侵略記錄也沒川軍任何消息。當時堅守南京,與日軍殊死抵抗的主力其實是國民黨,這與後來解放後文革中的某種聲音不謀而合。

  有人說,不要提及南京大屠殺,因為日軍屠殺的多是國民黨,所以,社會文化和教育傳播出現瞭30多年的空白:很長一段時間,南京大屠殺在中國歷史和戰爭史上銷聲匿跡。倒是小兒科般的將蔣介石在1927年屠殺事件明示其中。若不是南京大學的高老師和學生,可能被遮蔽真相的時間還要延長。這之前,《中國歷史教師手冊》、《新編中國史》、中學歷史課本等,均沒有南京大屠殺蹤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也隻是到瞭1985年才建成;這期間,中國的學者也都保持沉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