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亡國後八十萬禁軍去哪裡瞭?

2016-08-13 14:49:20

  北宋是中國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與南宋合稱為宋朝,北宋傳世一百五十三年,在公元1127年經過靖康之恥後亡國,此後,宋室在江南建立的政權,稱為南宋。但是,關於歷史總是會有許多的巧合和疑問的,例如,北宋時怎麼滅亡的?北宋滅亡的時候,北宋的八十萬禁軍哪去瞭?帶著疑問,請跟著小編一起往下看。

  北宋時怎麼滅亡的?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金兵擄走徽、欽二帝及宗室、宮人四百餘人北返,北宋至此滅亡。史稱“靖康之恥”。同年五月,原任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趙宋皇族康王趙構,在金軍退走之後,於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仍沿用大宋國號,史稱南宋,年號建炎,是為宋高宗

  北宋亡國後八十萬禁軍去哪裡瞭?

  據《水滸傳》記載,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上過梁山、打過方臘、平過遼邦,一身武藝幾乎就是為戰場而生的,那他的徒弟想來也很能打吧?這個問題,第一次南下攻宋的金國將帥,和我們一樣不知虛實,鬧到要向宋朝官員求證的地步。

  貫通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大事的史學名著《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國的東京留守是個渤海人,姓高,漢語流利,與遼國漢人無異,就受命詢問被劫持的宋朝官員沈琯:“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沈琯回答:“散在諸路,要用旋勾喚。汴京左右約有四、五十萬,黃河兩岸須有大兵守之,必不可過。”想象一下二人問答時的神態,一個是氣勢洶洶的偽軍頭子,一個是被抓的地下黨幹部,前者問得傲慢,後者答得自信,按照主旋律的情節,接下來該是侵略者在銅墻鐵壁前碰得頭破血流,潛伏者慷慨就義。

  孰料想,這支金國軍隊,總數不過6萬人,其中契丹、渤海、奚族偽軍就超過3萬,自燕山府(今北京市)南下,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到黃河北岸,才碰到傳說中的“八十萬禁軍”。

  宋朝皇帝派步軍指揮使何灌率禁軍2萬駐守黃河浮橋,又派宦官梁方平帶7000騎兵駐守浚州(今河南浚縣),截斷河橋,防備要沖,看起來戒備森嚴。不料,僅僅是投降金軍的偽軍“常勝軍”2000人殺來,梁方平就望風而逃,7000騎兵爭相渡河逃竄,常勝軍在橋頭稍稍劫殺一下,宋兵自相踐踏,擠下黃河淹死數千人,而常勝軍不過3人受傷。騎兵崩潰後,何灌的2萬禁軍立刻撤退,不想“常勝軍”一直追擊到瞭汜水,兩軍還沒接火,林沖的“好徒弟”們竟然“驚潰”,也就是嚇炸營瞭,化身2萬頭豬……狼奔豕突。而沈琯寄予厚望的“兩岸大兵”更是不堪。金軍渡河時隻找到能坐6、7個人的小船10多隻,一波渡黃河,花瞭6天,才把騎兵運過去,事後金人軍官感慨:“南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輩豈能渡哉!”

  問題是,別說是1、2千兵馬,就連折騰瞭北宋人民幾十年的徽宗皇帝,第一反應都是去亳州燒香……對,你沒看錯,是去道觀燒香,在半夜裡打開首都城門,一路狂奔。

  接下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瞭,守城、求和、金軍退兵;再守城、再求和,金軍不退瞭!靖康二年(1127年)閏十一月二十五日,金軍破東京,十二月初二,欽宗投降,次年四月,金軍攜宋徽宗、欽宗二帝及妃嬪、宗室等3000多人北還,北宋滅亡。是為“靖康恥”。

  八十萬禁軍“被蛀蟲們吃掉瞭”

  關於北宋的八十萬禁軍,後蜀花蕊夫人曾有詩雲:“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諷刺後蜀10萬大軍拱手向北宋投降,到瞭北宋軍人面對金國鐵蹄的時候,確實沒有多少人投降,但是遠遠超過八十萬的男兒們,又去哪裡瞭?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說法,據時任三司使的蔡襄計算,英宗初,全國禁軍、廂兵共118萬餘人,需支出養兵費用4800萬貫銅錢,占總支出的60%-70%,而當時國傢全年收入不過6000多萬貫而已。

  宋太祖開寶末年,全軍兵力378,000人,其中禁軍(中央軍)193,000人;宋仁宗慶歷五年,全軍兵力1,259,000人,其中禁軍826000人;幾年後的皇祐初年,總兵力已經達到1,410,000人,這也是史書可見的北宋兵力的峰值。到瞭宋哲宗朝,歷經王安石改革裁軍,宋軍總兵力仍有80萬人,其中有禁軍60萬,廂軍(地方軍)20萬。

  所以,《水滸傳》中說“八十萬禁軍”有點穿越,畢竟講的是徽宗朝的事情,用的卻是仁宗朝的峰值數據,反倒是南征的金國將帥搞情報搞得透徹,知道哲宗、徽宗朝的總兵額才“八十萬大兵”。然而,就算是裁軍裁瞭60萬,在金軍縱橫黃河兩岸的時候,剩下那80萬軍人又去哪兒瞭?答案是:被蛀蟲們吃掉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