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艦事件之謎 中山艦事真相揭秘

2016-08-13 14:50:42

  歷史追溯,1926年3月20日在廣州發生的中山艦事件撲朔迷離,許多疑團直到近期蔣介石日記公佈出來才得以解開。當然我們現在就回顧下中山艦事件所發生的離奇事情,來解開中山艦之謎。  

  中山艦之謎真相

  ​​1910年7月,滿清海軍大臣載洵、海軍統制薩鎮冰以特派專使的身份前往日、美考察海軍。回國後,經清廷批準,分別向英、德、美、意訂造軍艦18艘。其中向日本訂造的有兩艘,名曰“永豐艦”、“永翔艦”。但尚未完工,翌年便爆發辛亥革命。

  ​​1913年,袁世凱為瞭鞏固自己的地位,先後派員出洋監造以前清政府遺訂的艦隻。永豐艦由日本三菱造船廠制造。清廷派往監造的大員李國圻、鄭貞能技術嫻熟、督造有方,使該艦建造周期大為縮短,不到一年便竣工下水,造價為68萬日元。該艦長62.1米,寬8.9米,排水量836噸,航速13.5海裡/小時。有主副炮8門,滿員編制138人。整艦比例適中,造型優美,是一艘頗具實力的新式軍艦。

  ​​1916年袁世凱稱帝,在包括海軍總長劉冠雄在內的一片聲討聲中,袁憂悶病逝。次年張勛率辮子軍攻入北京復辟帝制,海軍總長程璧光率包括永豐艦在內的十多艘軍艦南下廣州,組成西南護法艦隊。​​

  1922年6月l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在廣州發難,炮轟觀音山(越秀山),孫中山避難珠江上的永豐艦。隨即召集艦隊官長,號召討逆,“乃命艦隊先發炮,攻擊在省叛軍,以示正義之不屈,政府威信之猶在”。炮彈落在瘦狗嶺、觀音山等叛軍陣地四周,連帶著炸死無辜百姓過百人,激起義憤。迄至8月9日下午,孫中山偕陳策、蔣介石等人登上英艦,離開永豐艦去香港,再轉道赴滬。

  ​​孫中山逝世後,1925年4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將永豐艦命名為中山艦。

  ​​1938年10月,中山艦在保衛武漢的慘烈戰鬥中,遭日寇六架轟炸機魚貫突襲,彈密如雨。當時該艦的主、副炮已全部拆卸安裝在長江兩岸的要塞上。中山艦在狹窄的江面上毫無掩護地以高射武器抗擊日機,艦身中彈累累,失控下沉。艦長薩師俊(海軍元老薩鎮冰之侄)等25名官兵壯烈殉國。中山艦造於日本,最後又毀於日寇。​​

  1997年1月底,這艘滿載歷史包袱的軍艦在武漢金口鎮附近的江面打撈出水。現在,中山艦靜靜地躺在武漢江夏區金口鎮,成為歷史文物。

  1925年8月20日上午,國民黨元老廖仲愷在廣州中央黨部大門前遇剌身亡。廖案發生,激起國民黨左派無比憤慨。案發當天,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推舉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廖案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

  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部是汪精衛集團和蔣介石集團在明爭暗鬥。汪與胡漢民同為孫中山最倚重之戰友,而蔣介石在資歷和威望上還難以望汪項背,就是與粵軍總司令許崇智相比,也不在一個檔次。於是,蔣介石以追兇為名,順藤摸瓜,逼走瞭有廖案嫌疑的許崇智和胡漢民,剩下汪精衛一個重量級政敵。​​

  其時汪精衛是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事委員會主席,而蔣介石隻是軍事委員會委員兼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以及黃埔軍校校長,兩人皆是響當當的以孫中山忠實信徒自居的國民黨左派人物。國民黨政府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以俄為師,蘇聯顧問在政府中的決策舉足輕重。

  鮑羅廷為蘇聯總顧問,季山嘉是軍事顧問。蔣介石與他們有矛盾。矛盾的原因,除瞭蔣介石從蘇聯考察回來後,對蘇聯產生瞭看法,還集中體現在雙方對北伐問題的分歧上。​​鮑羅廷從中國北方考察回來後,認為中國革命必須發動群眾,解決土地問題;而蔣介石認為軍事鬥爭是首要任務,要進行北伐,鏟除軍閥,進而統一中國,實現孫中山未竟之業。這些本來是革命團體內部的方略之爭,但在中山艦事變之前,敏感的蔣介石,一直處在悲憤、猜忌之中。​​  

  蔣介石十五年(1926年,下同)一月二十九日日記:​​

  下午,與靜江兄敘別,談本黨與個人處境之難,不禁感慨系之。人才缺乏,精神渙散,同志不明事理,挑撥離間務盡其能,可不謂艱險乎。​​

  十五年二月二日:晚約孫文主義學會與青年軍人聯合會幹部開聯席會議,解決雙方幹事互入兩會,惟高級官長,須令其退出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