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現存者有多少人?剩百餘人平均年齡80歲

2016-08-13 15:00:07

  冥冥之中有天意,不幸的夏淑琴被歷史選中。時任國際紅十字會南京委員會主席以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委員的美國牧師約翰·馬吉用一架16毫米的攝影機,記錄下瞭日軍瘋狂屠城的情景。片中,馬吉牧師也拍下瞭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夏淑琴等人當年的鏡頭,使得她們也都憑借這部紀錄片,成為不容置疑的歷史見證人。

  告倒瞭日本右翼分子

  因“經歷瞭磨難並為歷史作證”,12月9日,85歲的夏淑琴獲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頒發的“特別貢獻獎”。她是第二個獲得這一獎項的幸存者。

  1994年8月,夏淑琴以戰後第一個到日本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身份,參加日本民間組織的和平集會,向日本民眾痛述瞭自己的親身經歷,披露瞭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突然,一名日本女性一下子跪在我面前謝罪。”夏淑琴至今印象深刻,“原來有這麼多的日本人不瞭解當年的歷史。”此行堅定瞭夏淑琴“為歷史作證”的決心,卻也為她“招惹”瞭麻煩。

  1998年,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東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觀會成員松村俊夫,分別出版瞭兩本書,將夏淑琴描述為“假證人”。面對突如其來的污蔑,倍感委屈的夏淑琴日夜哭泣:“我當時特別慪氣,我親眼看著傢人在面前一個個倒下,他們怎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為瞭守護自己的名譽,夏淑琴將兩位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然而,面對中國法院的傳票,兩名被告並未到中國應訴,南京市玄武區法院作出瞭缺席判決,要求被告道歉及賠償。

  針對夏淑琴在國內的訴訟,東中野修道在東京法院竟然又提出瞭反訴訟,但當夏淑琴站到日本法庭上時,被告突然撤訴,夏淑琴隨後提出反訴。經日本三級法院審理,均判東中野修道敗訴。自此,夏淑琴狀告日本右翼損害名譽權案以夏淑琴的完勝為結局。

  國外公祭如何祭?

  通過設立重要紀念日,對二戰期間的陣亡者與遇難者進行祭奠,是國際通行的慣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介紹,國際上的公祭日主要有三種類型:
一是國際大屠殺紀念日。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大全體會議一致通過瞭由104個國傢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

  二是戰勝國、受害國的公祭日。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廣義上的紀念日,如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日”、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日”、新加坡“全面防衛日”;另一種是紀念被屠殺者的特定日子,如以色列“大屠殺紀念日”、波蘭“紀念奧斯維辛解放日”。

  三是戰敗國、加害國的公祭日。主要包括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和日本廣島、長崎的原爆紀念日。但這兩個國傢公祭日的內涵卻大不一樣。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是從加害者一方,站在反思戰爭罪行的立場上,對遭受納粹屠殺的平民進行緬懷。而日本則是從自身受害的角度,控訴原子彈罪行,意圖借此完成從“加害者”到“受害者”的身份轉變。

  綜合上述公祭日的儀式,主要有五個特點:首先,國傢最高領導人出席紀念活動,並發表重要講話;第二,紀念活動規模都比較大,如日本,多則每年有超過五萬公眾到現場參與紀念,少則3000人到5000人參加;第三,紀念日舉行降半旗儀式,向逝者表示沉痛哀悼;第四,汽笛聲在全國響起,全國公眾佇立默哀,即使在高速公路上的司機也不例外;第五,娛樂場所關閉,學校專門舉行紀念活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