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坦克?戰車是先秦時期的“坦克”

2016-08-13 15:05:36

  在古代“禦”,是指騎馬駕車的本領。馬和馬車是古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爭工具,在交通上,學會騎馬和駕車要比走路節省好多時間,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手段,在戰爭方面,除瞭運輸上提高效率外,戰車是先秦時期重要的“坦克”,在那個陣而後戰的時代是沖擊對方戰鬥陣型的強大力量。同時車也是身份和地位的體現,不同地位的人的車是不一樣的,不能逾越。

  騎馬駕車是對身體素質要求比較高的,古人講求“國傢興亡,匹夫有責”,在先秦亂世,每一個士大夫必須要學會戰爭的一些基本技能,提高身體素質,這不但是國傢存亡的要求也是自身保命的條件。

  古代的車 戰爭主要工具

  車據說是黃帝發明的,他看到天上旋轉的蓬草,於是就想到發明車以節省人力,隨之車卻被用來打仗。早在西周之前的夏商兩代,車就已經成瞭戰爭的主要工具瞭,西周時期,戰車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瞭。不過一直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人們一開始就選擇瞭車戰這種似乎比騎兵作戰更為麻煩的方式馳騁疆場,直到春秋戰國之交才逐漸改為騎兵作戰。也許還有什麼我們目前尚未瞭解的因素使戰車在戰場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周標準的戰車是四匹馬拉的,一般情況下這四匹馬並不是站在一條線上,外邊的兩匹要稍後一些,所以稱為“雁行”,即像天上的大雁的“人”字隊形那樣。而且這四匹馬的分工是不一樣的,因為分工不一樣所以名字也不一樣,車轅套在中間的兩匹馬上,它們叫做“服”,外邊兩匹叫做驂或者騑,它們用皮帶直接系在車軸上。戰車平時作為出乘之用,車箱上面有車蓋。

  戰車後邊的部件分為三個部分,即用來套馬的轅,然後是車箱和車輪,車箱用來載人,前面要比後面低一點兒,前邊有個扶手的橫木叫做“軾”,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站在軾上遠觀前方敵情。另外後邊還有一根橫木叫做“軫”,車輪是用木頭做的,有四個部分組成,即轂、輻、牙和軸,軸想必大傢都清楚,轂是車輪中央中空的那部分,車軸就插在裡面,輻條類似今天自行車輪的鋼絲部分,早期戰車輻條有十八到二十根,後來演變為標準的三十根輻條。  五禦——古代的駕駛課程

  古代的戰車都是單轅駕車,變換方向有一定的難度,四匹挽馬全靠禦手立姿以韁繩控制,沒有專門的訓練,難以適應作戰的要求。對此他們專門開設的“五禦”來熟練駕馭技術。所謂的“五禦”就是:

  (一)鳴和鸞:和在車軾上,鸞在衡上。“和”、“鸞”都是車上裝飾的鈴鐺,車行時,它們所發出的節奏要統一合適,這是為瞭調試駕車的節奏。似乎是駕車的入手課程。

  (二)為逐水曲:指沿著曲折的水溝邊駕車前進,訓練禦者在路面情況糟糕時的控制車的能力。

  (三)為過君表:君表即標示國君位置之旗幟。國君在會見諸侯、出兵征伐,或者組織打獵時,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幟加以標示,因此有人就認為過君表就是指,禦者駕車經過“君表”時

  (四)為舞交衢:車在交叉道上,往來馳驅,旋轉適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節奏。這大概帶有表演成熟車技的味道,應該是展現綜合能力的課程。

  (五)為逐禽左:驅車追趕禽獸,並把禽獸阻攔在左邊,以便射獵。這應該是實戰訓練瞭。  現今——駕駛證成為基本技能

  十年前,提起汽車駕駛很多人是為瞭方便找工作而學習的一項手藝。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普通傢庭擁有私傢車不再是夢想。

  司機,掌握“機”的人。從瓦特發明蒸汽機之後,就出現瞭司機一詞。後來,火車,汽車出現瞭,“司機”就成瞭駕駛員的專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