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起源於什麼時候?揭中國“姓”的起源

2016-08-13 15:16:19

中國的“姓”起源於何時?中華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前伏羲氏時期。相傳伏羲氏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姓”的產生

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薑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瞭。
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傢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瞭客傢的姓氏淵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
如今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有人統計,文獻記載和現存的共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劉姓就有五處起源。異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吳兩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後裔。 唐太宗的時候──公元627年,有個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的“姓”記錄下來,寫成一本書《氏族志》,頒佈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
《百傢姓》是我國漢族姓氏總集,載有四百多個姓氏。四百多個姓,為什麼偏要把“趙錢孫李”放在前面呢?原來。《百傢姓》是宋朝初年錢塘一個老儒編的。宋朝的皇帝姓趙,趙便為國姓。錢塘屬浙江,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孫是他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系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薑、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征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隻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