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臺灣眷村生活:1949年遷臺國軍的眷村60年

2016-08-13 15:17:24

  什麼是臺灣的眷村?對於眷村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所謂的眷存是當時1949年國民黨撤離大陸帶過去的軍民,為瞭那些軍民有個落腳地,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各地大量興建房舍,並將這些新移民聚集在一起,慢慢就形成瞭一座座 “眷村”,如果按照大陸人的思維,這些眷村應該算是“國軍大院”瞭,但不一樣的是,這些眷村並沒有按照大陸人想象的部隊大院而存在。

  當時國民黨的宣傳是:臺灣隻是暫時的“克難場所”,隨時要“反攻大陸”。除瞭高階軍官住在日據時代留下的好房子裡,絕大多數普通士兵傢庭分到的都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房,很多人連傢具都買藤制的,因為藤制最便宜,將來反攻大陸就可以馬上扔掉。據眷村人回憶:當初蓋的眷村房子,墻壁是下磚上泥,以茅草和竹子為主要材料修建,兩面塗上泥巴,上面隻有一層石棉瓦。因此眷村又被稱為“竹籬笆”。

  如果按軍種分,就包括陸、海、空等三類眷村。

  但並不是所有軍人都有資格住進眷村,在申請眷村房屋時必須要有主要申請人和妻子,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的子女,房舍的分配依眷戶人口數、考績、結婚年限來分配。眷村初建時的名字也很有意思,皆隱含軍種或省份涵意。例如,以“陸光”為名的眷村,全來自陸軍傢庭;“憲光”則是專門為憲兵建的眷村;而“大鵬”很明顯就是空軍眷村。

  深深植根於大陸文化的戲曲是眷村人重要的精神寄托,有不少眷村子弟被送進隸屬軍方的陸光劇校、海光劇校、復興劇校、左營豫劇隊等,學習“長槍、短打、身段、唱腔”,在“生、旦、凈、末、醜”中學習做人與做事的道理,同時也在為父輩們尋找逝去的精神傢園。

  自此,眷村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以及後代教育都自成體系,鮮少受眷村外環境的影響。即使漸趨搬離眷村的“軍二代”,在國傢觀念、倫理概念、傢族意識以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上,總會和臺灣本土社會有區別。

  在早期眷村,雖然居民來自大陸不同省份,語言上是南腔北調,卻帶來瞭各地特色口味傢常菜,因為大傢有著共同的背景與出身,所以住戶間的情感聯絡頻繁,鄰裡之間經常交換自傢的私房菜。各省傢常菜的“微縮景觀”都聚在瞭眷村,也為臺灣帶來瞭多元的飲食文化,使之融匯成瞭一個“大陸美食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