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國is組織為什麼沒有被消滅?is實力有多強?

2016-08-13 15:18:58

  昨日頭條:伊IS分子一次槍殺200名兒童。其殘暴的行為令眾人咂舌。難道這隻是伊斯蘭國is恐怖分子的一次作秀,還是對於慘無人道的行為在伊斯蘭國is恐怖組織看來是再也正常不過的事情。這麼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在一次又一次的暴行中,伊斯蘭國is極端恐怖組織卻沒有被消滅?伊斯蘭國is組織難道就沒有軟肋嗎?

  目前伊斯蘭國is占領半個敘利亞

  古城帕爾米拉的淪陷使IS控制瞭敘利亞一半領土和幾乎所有的油田及天然氣田。

  古城帕爾米拉是位於敘利亞沙漠中一個綠洲,也是古國天方夜譚上的一顆明珠,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在1980年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這裡距離首都大馬士革200多公裡,古城中遺留下來的神廟遺跡和斷壁殘垣向世人道盡昔日的鼎盛繁華。

  如今,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幾大文明的十字路口”的古城卻站在瞭自己命運的十字路口。5月21日,IS全面攻占帕爾米拉,由於他們此前曾對占領地文物進行破壞性摧毀,帕爾米拉古城遺跡岌岌可危,這座歷史遺跡上到處插滿伊斯蘭國的黑色旗幟。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道,帕爾米拉的淪陷使IS控制瞭敘利亞一半領土和幾乎所有的油田及天然氣田,帕爾米拉與周圍的沙漠以及伊拉克的安巴爾省連成一體,讓伊斯蘭國具有瞭地理上的連貫性。

  再看伊拉克戰場,據悉,“伊斯蘭國”已占領瞭伊拉克安巴爾省近80%的領土。5月17日,“伊斯蘭國”開始進攻安巴爾省首府拉馬迪,政府軍倉皇撤退,留下大批武器裝備。拉馬迪是伊拉克地區的軍事重鎮,它的淪陷被認為是伊拉克政府軍自去年夏季開始全面反攻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

  占領拉馬迪與帕爾米拉後,據敘利亞官方報道,IS已在帕爾米拉至少屠殺400人,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婦女和兒童。

  在攻下帕爾米拉後,伊斯蘭國采取胡蘿卜和大棒政策,一邊屠殺政府軍和親政府人士,另一方面,卻暫時沒毀壞名勝古跡,《紐約時報》認為IS想把帕爾米拉建成一塊新占領區,因此他們采取瞭爭取支持和震懾並舉的政策,據當地民眾介紹,伊斯蘭國修好瞭發電站,恢復水泵,並且還分發面包。

  政府軍“不戰而逃”

  五角大樓統計,拉馬迪淪陷後,至少6輛主戰坦克和類似數量的火炮、大量裝甲車和100輛“悍馬”及其他軍車落入武裝分子之手。

  去年11月,美國曾表示IS已經由攻轉守,而連日來,IS為何能夠瘋狂反撲?

  分析人士認為,IS能夠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成功開展夏季攻勢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對於伊拉克來說,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軍隊渙散。

  5月25日,美國防長卡特在一檔電視節目中就拉馬迪落入伊斯蘭國之手公開批評伊拉克政府軍,稱他們“不戰而逃”。他說,攻打拉馬迪的“伊斯蘭國”武裝在人員數量上不占優勢,伊拉克政府軍方面反而“人數遠超敵方”。在這種情況下,拉馬迪仍然失守,反映出“伊拉克軍隊顯然沒有作戰意志……不戰而走”。

  伊拉克政府軍為何在面對伊斯蘭國時會潰不成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反恐中心主任李偉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伊拉克政府軍是什葉派軍隊,伊斯蘭國是遜尼派極端分子,不怕死,因此伊拉克政府軍在遜尼派地盤作戰時有很多顧慮因素,這種不利因素作祟一定程度上導致政府軍一擊即潰。

  “IS都是極端分子,不怕死,而且其上層人員是薩達姆時代高官,這些人都久經沙場,戰術得當,作戰靈活機動,再加上伊拉克政府軍吃空餉和貪腐現象嚴重,影響作戰能力,無法抵抗伊斯蘭國。”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梅建明也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雖然伊拉克方面對於美國的指責不予認同,但無可否認的是失敗的現實。拉馬迪距首都巴格達約110公裡,IS攻占這座城市後繳獲大量政府軍遺棄的武器裝備,包括許多美制重型武器。

  相比伊拉克和敘利亞政府軍的失利,另一支抵抗伊斯蘭國的主力庫爾德武裝情況則要好很多,“伊斯蘭國”的主要戰場有兩個,一是在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東北部,主要與當地庫爾德人作戰,另一個就是在伊拉克的中西部與伊拉克政府軍作戰。一些歐美退伍老兵也加入庫爾德武裝旗下抗擊IS。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