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31:56
就算在科舉被廢除以後,它仍然在中國的社會中留下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的“考試院”便是源出於中國的科舉考試傳統.另外,時至今日科舉的一些習慣仍然可以在中國大陸的高考中看見.例如分省取錄、將考卷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最高分者為狀元等等,俱是科舉殘留的遺跡.
關於科舉制度的不足之處和消極影響
按照錢穆先生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項好的制度若能長久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特別是在封建社會下,科舉制度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
第一、由於統治者改變考試內容使科舉成為束縛知識分子思想的枷鎖,明太祖將源於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為科舉考試文體.這種文體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段落組成,後四個段落中均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題須代聖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導寫文章.清朝將聖人擴大到孔門弟子及朱熹等理學傢在內的聖賢,並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語氣為樣式.乾隆以後,試帖詩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項目.試帖詩與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聯十六句,不過八股變為六股.首聯如破題,次聯如承題,三聯如起講,四五聯如中股,六七聯如後股,八聯如束股.而且必須發揚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發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來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寫,便於考官評分,以示“公平”.否則,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必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後來卻成瞭統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於考八股文,壓抑瞭那些本來不擅長科舉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識分子,無法在學術上思想上進行創新.從而導致瞭思想上的落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停滯不前.甚至產生像孔乙己那樣的科舉犧牲者。
第二、科舉制度也產生瞭傢庭悲劇.由於科舉制度及第者享有豐富的優待的榮譽,而且科舉也是普通人出頭的重要途徑,因此經常會有貧士高中之後拋妻棄子的悲劇發生,相信陳世美的醜名是無人不知曉瞭.這雖然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當事人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但是科舉畢竟給瞭它這樣一塊生存的土壤.
最後,科舉制度導致官場腐敗.科舉制度隨著歷史車輪的推進,出現瞭科舉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親師的教育又造成瞭師門關系的盛行.這樣造成瞭嚴重的師門裙帶關系現象.這些師門關系在官場中互相拉幫結派,並且官官相護.清朝乾隆年間的大貪官和紳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他借著乾隆皇帝對他的寵愛而一手遮天,收受賄賂,富可敵國.而且就多次利用科舉考試的題目為餌收取考生賄賂的錢財.這就不利於國傢建設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社會良好制度.造成瞭官場的黑暗和社會的混亂.
總之就科舉制度的消極作用來說並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錯誤,制度本身來說應該承認科舉是一項好的選官,選才制度.科舉制度是為瞭先才,也是能夠選出傳統社會的真才並委以重任的.至於明清科舉的八股文之風,加上中國傳統重術不重技術,重視人文科學輕自然科學的傳統,才是導致明清以後科學技落後的真正原因.許多論者把科場上的作弊如挾帶、替考、賄賂考官、通關節等說成是科舉制的弊端,認為晚清科場作弊盛行說明科舉制黑暗.實際上,從宋代以後基本定型的科場條規來看,作弊是人的問題,而不是制度本身的問題.就是現在的高考也會有作弊現象.婦女被排除在選拔范圍之外,也不能歸罪於科舉,沒有科舉制,古代婦女也一樣無權參政,這是古代社會性質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