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5:09
一幅《武大郎開店》,寥寥數語點明老板用人時 心胸狹窄的主題:“我們掌櫃的有個脾氣,比他高的都不用!”一幅《師父太忙》,傢喻戶曉。面對責問“手藝太糟瞭!魯班師傅呢?”夥計無奈地作答:“開會去 瞭。他是勞模,又是代表,還是委員,一個月要開三十天會呢。”這便是方成筆下諷刺漫畫的幽默。(來自:今日中國)
“方成,不知何許人也。原籍廣東省中山縣,但生在北京,說一口北京話。自謂姓方,但其父其子都姓孫。非學畫者,而以畫為業……”這是漫畫傢方成調侃式的自 述。
自1946年在上海一傢廣告公司畫人物漫畫以來,方老先生已畫瞭60年的漫畫。60年來他以筆代槍,憑著自己對社會時弊的理解,繪出瞭一大批膾炙 人口、發人深省的漫畫作品,同時,痛快淋漓地成就瞭他的漫畫人生。
1986年,從人民日報社退休後,方老除瞭時而不時地給各報刊畫漫畫外,主要精力用於研究幽默。“爭取再活12年,還有很多有關幽默的東西要 寫。”88歲的方老不想留下遺憾。
幽默是一種語言方式
方老專註於幽默的研究可謂事出有因。
侯寶林生前與方老是好朋友,似親兄弟一般。1979年秋的一天,侯寶林問他:“幽默是什麼?”方老一時語塞,回答不出來。侯老先生便說:“幹咱們 這一行的,哪能連幽默是什麼都說不清?不行,咱們得好好研究研究。”於是他們約瞭個星期天,湊一起侃瞭多半天, 還是沒搞清幽默是什麼。那以後,他們又多次一起研究幽默問題,直到侯老先生去世,也沒個結果。
此後,方老幾乎讀遍瞭國內外有關幽默的論著,苦苦鉆研起來,並出版瞭一系列相關論著,我想侯老先生在 “那邊”也可以欣慰瞭。方老先生給幽默定位很高,他覺得“幽默是一種高級的文化,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
在《幽默定義》中,方老是這樣解釋幽默的:幽默就是一種語言方式,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 後,自然會產生這種語言方式。幽默不是直接告訴你什麼,而是間接地說一句話,讓你體會,讓你回味,讓你琢磨。
方老結合自己的創作說:“漫畫是一種表意性的,用來發表意見的畫。漫畫又是語言的藝術,須用幽默語言方法,才能造成寓莊於諧的效果。”這種藝術形 式在中國很早就出現,如明朝李士達的《三駝圖》,畫三個駝子,題詩:“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
幽默不等於滑稽
逗笑的多是滑稽的,但滑稽的往往不是幽默的。滑稽往往一笑瞭之,沒什麼內容和意思。幽默出之於人的 智慧,滑稽往往出之於偶然、無意中。方老認為,滑稽的逗笑不是由人的智慧造成的。人與物之間,也會有滑稽的事情發生。一隻猴子玩一個杯子, 大傢都笑瞭,那是滑稽。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從天上掉下一個皮球,砸在這個人的腦袋上,別人看瞭都會笑,如果碰巧是個禿頭,大傢笑得就更厲害瞭,那也是滑 稽。
而幽默能讓人感到美妙動人。巧妙地安排、組織語言,出人意料的新奇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這種創造性必然源於智慧。“不用人所共知的一般直敘,而是用曲折、含蓄的方式說出來,使人一想就領悟其含義,繼而笑起來。”方老一 邊說一邊調侃自己的幽默細胞衰弱,“其實我特別不願當老頭,但是沒辦法,年齡到瞭就得當!”又比如,說到傢庭裡事由誰作主時,他說:“凡事能商量好的事,由我作主,沒得商量的,由她作主。”
在采訪過程中,方老多次提及侯寶林《夜行記》裡講侯老先生買舊自行車的那句話:“除瞭鈴不響,剩下哪兒都響。”這是典型的幽默。
方老還講瞭個例子。1976年,“四人幫”倒臺,一得到這個消息,菜市場裡就出現一幕幽默的小“喜劇”。出售螃蟹的小販把三隻公蟹一隻母蟹捆成一 串,大聲吆喝“仨公一母”。逗得人大笑,很快就賣光瞭。顧客不問價,高高興興地掏錢把這“仨公一母”買回去,另買一瓶酒,享受這頓美餐,借此出一口積鬱多 年的悶氣。
這是小販們的創作,是普通人的幽默,並不是小醜般的滑稽搞笑。
幽 默源於生活的磨練
幽默在方老生活中是極其重要的,不管何時何地,幽默似乎貫穿瞭他的整個生活細節。對他來說,幽默成瞭一 種養生之道。
方老為人幽默,作畫幽默,談吐幽默。一次他去山西汾酒廠,廠長聽說方成光臨,出門相迎說:“久聞大名。”方老頗顯機智,回禮道:“大聞酒名。”方 老在70歲前還沒有白頭發,有人就問他:“你怎麼沒有白頭發?”他說:“白的都掉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