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04:41
史蒂芬·列維特的《魔鬼經濟學》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推薦大傢一讀。
《魔鬼經濟學》討論的是經濟學,讀來卻仿佛是一本偵探小說,比偵探小說更引人入勝的是, 書中的例子也都是真實的。
“經濟學是研究人的行為動機的一門科學,動機是現代生活的基石。理解動機或者 找出人們真正的動機,幾乎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
結合書中的一些例子,想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話題。
1、為什麼有些人“越罵 越火”?
比如芙蓉姐姐,比如……你是否很討厭她/他,但是你發現沒有,一方面你對她的討厭沒有停止過,另一方面你卻在“情不自禁”的想要去 關註她→這樣,他/她感覺關註的人越來越多,他/她就會越來越開心,越來越開心也就會越來越出位→他/她越來越出位,更加吸引著你和越來越多的人去關註她 /他→ 這樣他/她又越來越更加開心,更出位……你知道,可能在某一個月內,你關註這個“令你討厭的傢夥”的次數也許要遠遠高於你關註你身邊某個關心你的朋友的次 數。
再比如那個令人討厭的十二次“羊羊羊”廣告?你雖然很討厭,這並不阻礙你關註她。
出位即吸引。這是一條百試不爽 的理論。比如大冬天,那個穿超短裙的女孩……
但僅僅這一條,未免膚淺,還應該有一條:吸引未必就是效率。
這 兩條結合起來,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比如經濟泡沫,虛假繁榮。比如我們接觸到的90後為什麼都是那種紅彤彤的臉蛋黑黑的眼眶非主流?因為出位最先吸引大部分的我們並且也占據瞭我們大部分對 90後的認識,但這絕不等於整個90後,潮水會褪去的,我們需要的僅僅是時間……。
這條推出文中的另一個結 論:很多常識都是錯誤的→因為 我們被一種虛假繁榮的文化所包圍著而身不由己。
2、內有監控,請君自重。
在 很多店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標識。假設你是一傢超市的老板,你正為居高不下的“非正常性損失”而煞費苦心,於是出此下策,在店的門口掛上這樣的標識,讓我 們來分析分析,會發生怎樣的現象:
假設是一個小偷:假如這個小偷以前不知道有監控進行行竊,這次他必定會收斂一些;假如他以前知道有監控, 那麼於事無補,相反作為一個聰明的小偷,他會覺得你是在放松警惕而不是提高警惕(因為你寄希望於通過這樣的話語來阻擋小偷繼而讓自己放松瞭警惕)。
假 設是一個顧客:這其實是在提醒所有的顧客“你的購物行為是受到我們的監控的”,事實上,如果是我個人,我是絕對不會進入這樣的店的(沃爾瑪裡應該看不到這 樣的提醒吧!)。因為他的前提 是,所有的人都是壞人。在一個競爭激烈的商業生態體中,這足以阻擋你50%的顧客進入。→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店鋪經營的時候,最好是開著門,而不是等 顧客自己開門→這是在為顧客營造一個開放的環境→這也就解釋瞭,為什麼shopmall這種業態會比傳統的百貨商店更受顧客的青睞。
開放 性。
書中精華摘錄:
1.美國在克林頓時代犯罪率大幅下降,不是因為槍支管制條例的實行,也不是警察 力量的增強,而是美國墮胎合法化法案的實行。他的解釋是 貧窮和缺少教育是犯罪的根本原因,貧窮的傢庭如果在女性懷孕後不計後果地將孩子生下來,就很可能讓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墮胎合法化法案後,人們有瞭選擇的 權利,很多人選擇不將孩子生下來,因此潛在的犯罪嫌疑人就大大減少瞭,這才是20年後美國犯罪率大幅下降的真正原因。
2.在傳統智 慧中,上流權勢人士的所說所為會成為社會主流。而事實上,他們的說法和做法裡面常常包含瞭不為人知的動機。而發現動機才是解決任何問題的根本關鍵。
3. 日托中心的罰款。一個孩子日托中心發現每天5點下班後總有孩子的傢長遲到。後來規定瞭一個政策: 凡是遲到每小時傢長罰款3美 元。結果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遲到的傢長增長瞭一倍!傢長竟然全部爽快地交瞭罰款!研究人員的結論是第一傢長發現3美元1小時的托管費很便宜,第二是遲到 的傢長接孩子時很有罪 惡感,而3美元的罰款會讓罪 惡感消失,經濟動機取代瞭道德動機。因次罰款受到瞭熱烈的歡迎!!
4.700萬 名美國兒童集體蒸發案。1987年美國稅務局要給所有孩子登記社會保險號碼,結果有700萬美國兒童從此不再出現。當然這些兒童不是失蹤瞭,而是從沒存在 過。很多傢庭為瞭享受稅收的優惠,虛報瞭有孩子的資料。這是典型的 欺騙動機:以更小的代價換取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