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10:52
Michael Hopkin
你在想什麼?我們用大腦的不同區域思考自己與“不似自己”的他人。
我們怎麼知道其他人在想些什麼呢?一項新研究提出,這時我們使用的腦區與進行自我思考時使用的相同——但僅在被判斷者與我們相似時才是如此。
該研究顯示,當預計那些和自己不太相似的人的意見和感受時,這塊腦區便被啟用瞭。這或許意味著我們更容易依賴刻板印象——同時也能有助於解釋諸如種族歧視、宗教爭論等社會矛盾的原因。
這 個結論是由馬薩諸塞州劍橋大學的Adrianna Jenkins帶領的一群神經科學傢發現的,他們試圖找出大腦如何估計他人的想法。Jenkins解釋說,估計別人的感受是一項有價值的社交技能,因為我 們無法看到別人的內心。“我們是如何跨越自己與別人心靈之間的鴻溝的呢?”Jenkins問道。
她自己給出瞭答案:這似乎取決於我們是否能在對方身上找到認同感。換句話說,我們的大腦怎麼處理那些關於別人處事態度的問題——從對待交通擁堵到印象派藝術——完全取決於我們覺得自己和他們有多大關聯。
人以群分
Jenkins和她的同事研究瞭一片名為腹側前額葉皮層(vMPFC)的腦區,一般認為它與自我思考有關。舉個例子,如果你被問及喜不喜歡棒球,在你回想自己對這項運動的喜愛(或討厭)時,這塊區域便被激活瞭。
為瞭探明在考慮別人想法時的腦活動,研究者給波士頓地區的大學生呈現相似者與相異者的照片與描述;相似者是來自東北部的自由派學生,而相異者則是來自中西 部、支持共和黨的正統基督教徒。然後讓學生們回答一系列問題,如“你喜歡蘑菇還是披薩?”,並猜測這兩個虛擬人物的回答。
“我們可能不那麼把異己者看作是人。”——Adrianna Jenkins
研究者在美國國傢科學院年報中報告道,當志願被試們估計那些來自相似背景者的看法時,vMPFC表現出活動;而考慮異己者對披薩的偏好時,這片腦區毫無動靜。
“你越將對方看做與自己相似,就越容易在他們身上移情,”Jenkins解釋道,“我們可能不那麼把異己者看作是人。”
社會沖突
盡管研究中的問題被刻意設計成與政治無關,但這個結果多少折射出瞭將彼此看做異端的人群間的社會沖突,Jenkins說。
心理學理論提出,要推知他人感受還存在另一條與自我感受無關的途徑,即僅僅依靠社會假設,她認為這可能是種族或宗教沖突的根源。
“我們用刻板印象來看待與自己不同的人,這似乎是合情合理的,”Jenkins說,“但其功過是非還沒有定論。”
廣告:
Jenkins和她的同事們正在研究這種效應在不同種族人群身上的體現,看是否會得到相同的結果。至今為止他們選擇的志願者包括白人和東方人——她提到使用有歷史沖突的種族群體,如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可能會使結果有所變化。
無 論這個研究有多麼成功,我們仍然希望能在那些異於自己的人身上產生更強的移情。Jenkins和她的團隊提出瞭一個建議,隻要花五分鐘時間用第一人稱來寫 一些關於他們的文字,你就能行之有效地進行“換位思考”——或許這也表示著,如果你試著去做,你就真的能看到別人的視角。
閱讀.P.S:這樣的研究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大腦的思維,也許,哪一天,我們人類真的可以做到無限溝通。我最喜歡的四句句是:
最後問個比較有趣的問題——如果你能知道任何人的心理在想什麼,你想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