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定的思維

2016-08-15 23:21:58

電視導演向我訴說遭遇。

她策劃瞭一檔節目,讓小學生暢所欲言,對時事發表評論。

童言無忌,發散思維,那種令人捧腹卻發人深思的效果可想而知,美國和歐洲都有成功范例作為參考。

為瞭節目出彩,劇組專門找瞭北京某校一年級的幾十個活躍而淘氣的孩子,集合的時候鬧翻天。可是一開始錄,傻眼瞭,孩子們面對攝像鏡頭, 相當懂得“正確”。

導演問:“告訴我你們的夢想是什麼?”孩子們一一回答:“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建設祖國”、“做有成就的人”、“做棟梁”、“為國爭 光”等等,喊盡口號,全無童真。

導演深深覺得這節目好像已經被班主任導瞭很久,頗為不爽。於是她耐下心來,做找回自我的破冰啟發:“同學們說得都是偉大的 理想,很好。但我想聽聽你們自己的小事,私人的願望,愛吃哪種巧克力?最想去哪兒玩?誰跟你最好?最愛看什麼電視節目?生日禮物想要什麼?隨便想,瞎說, 大膽說!”費盡口舌、層層剝繭之後,終於一個男孩壯膽說出瞭夢想:“我想每天每頓都吃麥當勞!”導演暗念:“謝天謝地!”男孩接著說:“天天吃麥當勞能長得特別強壯,我好去保衛祖國!”隨著美國快餐品牌的瞬間神聖,導演差點背過氣去。

我聽完故事哈哈大笑。她告訴我,當她親身經歷幾十個孩子眾口一詞時,是笑不出來的。一年級,已經學會瞭給自己那一點點欲望戴一個大而高的帽子,並且形成瞭習慣思維定式。愛國與否難說,虛偽是肯定已經啟蒙瞭。

接下來我的思路並沒有隨著導演一起討伐教育制度,而是走神想起瞭另外一個人。

當代攝影師黃旭,這兩年名聲大噪,是因為他的一系列以塑料袋為題材的作品。他把廢塑料袋揉搓成隨意的造型,然後成像,展現出匪夷所思的視覺效果。聽 似簡單,卻引發瞭攝影圈內的大好奇:再高級的照相機鏡頭,也難以如此精準地再現揉搓瞭的薄塑料那數以萬計的褶皺所形成的細微立體層次!抓拍輕薄的塑料懸垂 在空中,更是高深莫測——高人!繼而各類策展人推動的主流評論為他的創作賦予瞭無窮的內涵:絲綢的質感、供石的造型、流雲的意境、太極的韻律;漢學傢看到 瞭水墨的靈性、時尚設計師 看到瞭華麗的褶皺,經濟危機評論者看到瞭世界的飄零、環保主義鬥士看到瞭塑料袋的棄用……當然,還有攝影學究津津樂道的那超乎專業人士想象的技 術。澳大利亞個展、英國個展接踵而來。

謎底揭曉,黃旭很坦率:不是用照相機照的,是用3D掃描儀和平面掃描儀掃的。

真誠而無奈:沒有引起關註的時候,報名參展,隻有“平面攝影”這個類別可以“打勾”,沒人問他到底怎麼弄出來的。直到個展,才有機會表白,並非欺世 盜名。塑料袋到處都有,掃描儀人人可以置辦,成此像者,隻此一人。可惜,破格的作法,仍然需要被各種規定好瞭的思維詮釋通瞭,才算是“公認”。

我怎麼也得把這兩件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連起來:七十年代的那撥小學生,在學校肯定比現在還要統一而且正確,摸爬滾打地歷練出黃旭,真不容易。四十不惑的黃旭,其視角和手段,恰恰就是我的導演朋友在孩子們那沒能找到的“小學生看世界”。輪回得真慢。

來源:李PP的BLOG——規定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