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22:06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固定的生活很枯燥?為什麼我們寫博客會感到說無可說?是因為我們找不到新鮮的東西而每天必須不斷的重復嗎?那你怕重復嗎?重復有什麼價值呢?筆記人生總結瞭一些觀點,Hellen也進行瞭驗證,其實,我們都不用怕重復。
一個人所知道的東西,與他的實際做法之間存在著一條非常巨大的鴻溝。每天,我們接收到太多的信息,尤其從互聯網上。我們聽到、讀到太多的“道理”與“經驗”。然而,付諸行動的卻很少,能堅持到有成效的就更少。所以,生活繼續,一切照舊。
在一本叫做《知道做到》的書中,作者提出造成知道做到之間巨大鴻溝的原因有三條:
作者提出的解決辦法就是:重復、重復、重復。(間隔性重復)
引用書中一句話:一個懂得重復的力量的人會擁有決定性的優勢。
Zen Habits是我一直閱讀的 一個Blog,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覺得作者的觀點就是那幾點嘛,翻來覆去的文章就是同一個主題,感覺隻需要讀上幾篇之後就足夠瞭。進而認為文章毫無新意,有 些陳詞濫調。大腦總喜歡新的事物,喜新厭舊看來是它的習慣。新的觀點、思想似乎更吸引人。由於對這些觀念、思想專註的時間太短,就很難把它們轉化為行動。 當思想不能產生行為,便毫無價值。隻有對一個觀念反復的重復之後,才有可能深入心中,化為行動。明白瞭這一點之後,再來看Zen Habits,就會發現作者通過不斷的深入與實踐他所主張的觀念—Simplicity, Less等等,從不同的角度來闡述自己閱讀與嘗試的心得。通過長年的專註、重復這幾個主題,使讀著不斷的重復這些理念,也使這個Blog稱為最好的 Blog之一。(閱讀註:就像很多名博也隻專註於某一領域而成為互聯網上的超級鏈接者。)
德國哲學傢狄慈根說過,“重復是學習之母”。孔子也說,“溫故而知新”。無論是學習書本的知識,掌握各種技能,還是習慣養成,不斷地重復是唯一的法門。看來,猶太人把學習稱為“重復”,已經把握住瞭學習的本質。
“滴水穿石”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什麼是最重要的:專註、堅持、重復。在明白瞭重復的重要性之後,還要註意重復的技巧。間隔性重復才是有效率的重復,才算是“刻意練習”。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告訴我們,在恰當的時間點重復是最有效的。具體的復習間隔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大致上來說,重復的間隔隨時間的增加而變長,因為學習的 初期遺忘速度最快。我覺得沒有必要太過於追求精確的復習間隔,不用像某些單詞書那樣變態的、精確的設定復習時間。畢竟,簡單易行才容易堅持。堅持才是最重 要的。
那麼,需要重復多少次才能真正掌握呢?當然還是因人而定,因事而定。據說形成一個習慣至少需要堅持21天。據說記住一個單詞需要至少重復七次。記得 一個GRE考滿分的學長是把紅寶書背瞭四十多遍的。這些都是最基本的“掌握”,遠遠達不到“精通”的要求。要達到賣油翁、庖丁的水平那都是需要數十年的重 復。
成功就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