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順序

2016-08-16 23:32:12

可能有不少朋友知道,雖然我大學是學藝術的,後來也在美國大學教藝術史,但是其中有五年,我轉行當瞭電視記者。084a936c

記得我剛進新聞部的時候,因為文筆還過得去,每次寫新聞稿都得到不錯的評語。但是有一次報道一位鋼琴大師到臺灣演出,稿子送到主編那兒,卻被打瞭回票,叫我重寫,還罵瞭我一句:“外行!”

我那條新聞是先說鋼琴大師飛抵臺北的機場,受到許多樂迷的歡迎。再寫大師到旅館之後,開瞭個記者會,並在記者會上演奏瞭一段。

聽我這麼說,如果您是學新聞的,八成已經知道我錯在哪裡。至於一般人,恐怕會跟我當年一樣,不認為有什麼錯。

就直接說瞭吧!我錯在寫這新聞的順序。照規矩,後發生的事,也就是愈新的新聞,愈得擺在前面。我應該先寫記者會,再寫飛機場的歡迎場面。

或許各位讀者會認為這有什麼關系?其實關系大瞭。

讓我先說個笑話給您聽:

有個媽媽正在傢燒飯,鄰 居太太突然大叫著跑來:“不得瞭瞭!不得瞭瞭,你孩子在街上玩球,跑到路中間撿球,有輛大卡車過來,你孩子……”
才說到這兒,孩子的媽媽已經暈倒在地。
那鄰居太太急著大喊:“你怎麼瞭?你別急啊!我是說你孩子差點被車撞上。他沒事啊!”
搞不好,那孩子雖然一點也沒受傷,他媽媽反而因為心臟病發,進瞭醫院!這要怪誰?怪那鄰居太太啊!她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說:“剛才你孩子差點被撞。”就算要描述驚險的場面,也可以接下來再說啊!

何止碰上緊急狀況要先說結果。就算一般人,也必須懂得這種說話的原則。

記得我女兒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電話響,我接起來,是女兒校長打來的。那校長沒說她是校長,居然先說“沒有急事!”然後講,“我是某校長,隻是要告訴你個好消息,你的女兒得獎瞭。”

她為什麼不說:“我是校長,我要告訴你一件事,你的女兒在學校如何如何……”

因為她怕我著急,怕我嚇一跳,以為孩子在學校出瞭事。

還有一次,門鈴響,我打開門,外面站個警察,露出一臉笑容,先敬個禮,說:“沒事!沒事!我隻是來送一份資料。”

請問,那警察為什麼特別堆上滿臉笑容?他是怕我緊張啊!

再說一個我最近離開美國前才發生的事。有一天,也是電鈴響,我從門旁小窗子往外看,好像沒人。打開門,才發現兩公尺外站著一個黑人,他先舉起一個身份證明的牌子給我看,再走近,說是為公益團體募款。

我後來想,他為什麼按瞭門鈴之後,還要往後退,站在離大門兩公尺的地方?他會不會怕我看他是陌生的黑人,不敢開門?

雖然我沒種族歧視,但是難免有些白人有。

再讓我說個可能發生在大傢身邊的例子──

一位老板,下午去開會,才回公司,就見一個職員匆匆忙忙跑來:“不得瞭啦!不得瞭啦!我們的東西出問題瞭,因為手續少辦一項,被押在海關上不瞭飛機。”
就跟前面說的那個媽媽一樣,老板聽到這兒,因為血壓高,差點暈倒。
哪知道那職員繼續說:“幸虧我跑去,托關系,把手續補辦好,東西及時上瞭飛機,現在應該已經到瞭。”
你說他可恨不可恨?如果你有這樣的員工,或自己不懂說話的優先順序,一定要改,免得造成很大的困擾。

現在各位應該瞭解,為什麼寫新聞稿要把最新發生的事先寫,或者先提重點。

譬如在新聞裡會先報告:“今天下午兩點鐘,某某高速公路上發生二死三傷的車禍。”然後才報細節,譬如說:“這個發生在某某高速公路南下車道,20號交流道附近的車禍,是由於一輛休旅車爆胎,後面的車子為瞭閃躲,緊急剎車,造成四輛車子的連環追撞……”

說話最重要的是要把握重點。對於需要引人入勝的題材,譬如形容你去旅遊的經過,你可以按部就班、娓娓道來,但是對於急迫的事,則要開門見山。

知道瞭這一點,你開會或演講的時候可以先說你要談什麼主題,甚至告訴大傢,你要分成幾點來講。因為如果你不先說,又在演講的時候分成第一點、第二點、第三點,大傢可能一邊聽,一邊偷偷著急,怕你說上十幾點。搞不好,你才講第三點,已經有人看手表瞭。

你甚至在打電話的時候,可以先說明會講多久。

舉個例子,你下午五點鐘打電話,對方可能正要下班,不打算跟你談,但是當你說隻占用他三分鐘時間,他就同意瞭。結果你的競爭者隔天才能談,你卻前一天已經把事情辦妥。而且當你這樣做的時候,會給人精確、有效率,並且為人考慮的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