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37:54
這是一個似乎老掉牙的傢喻戶曉的故事。
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瞭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無奈,隻好聘請小巧玲瓏的鑰匙來試試,隻見弱不禁風的鑰匙輕輕地鉆進鎖孔,輕巧地一轉身,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瞭。
粗大的鐵桿不解地問:“論身體你沒有我大,論體力你更是比不上我,為什麼你就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瞭呢?”
小巧的鑰匙說:“因為我最瞭解他的心。”
其實,每個人的心就像上瞭鎖的大門,即便你力大如牛,如果沒有同理心,仍然打不開別人緊鎖的心門。
同理心(Empathy)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最早由人本主義大師卡爾·羅傑斯提出。所謂同理心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其實,同理心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無論在人際交往中面臨什麼樣的問題,隻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盡量瞭解並重視他人 的想法,就能更容易地找到解決方案。尤其是在發生沖突或誤解時,當事人如果能把自己放在對方的處境中想一想,也許就可以瞭解到對方的立場和初衷,進而求同 存異、消除誤解瞭。
其實,同理心本身並不是什麼新的想法。“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是說,當自己成為一名老板或上司時,要多考慮一些下屬和員工的利益,給員工多一些關懷和鼓勵;當你是一名員工時,也應該多考慮一下老板或上司的難處,給他們多一些支持和理解。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夠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或不願意接受的待遇,千萬不要施加給別人;另一方面,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歡的東西或願意接受的待遇,並盡量與他人分享這些事物和待遇。
生活中常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強調的也是同理心。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於體察他人的意願,樂於理解和幫助他人,這樣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傢的歡迎,也最值得大傢信任。
加班是我們職場人經常遇到的問題,特別是夫妻之間因為加班平添瞭不少矛盾和煩惱。但是,學會用同理心處理諸如加班之類的問題,將使你和你的傢庭、老板、上司、同事或下屬等,增加相互理解,獲得和諧關系。
在職場,上司與下屬關系的和諧恐怕是最重要的瞭。上司與下屬之間其實都渴望被理解,可是,現實的情況是,上司與下屬之間的矛盾又有一大部分是由於互 不理解造成的。上司認為應該這樣做才對,而下屬則不以為然。更糟的是,當上司與下屬的意見發生沖突時,如果雙方都隻知道表述自己的想法,對方就多半會認為 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無法繼續溝通下去。長此以往,上司和下屬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一有意見不合,雙方都會“條件反射”似地立即否定對方的意見。反之, 如果上司先從下屬的出發點著想,或者下屬先從上司的出發點著想,雙方互相體諒、互相理解,矛盾和沖突發生的幾率肯定會降低不少,工作效率也肯定會得到大幅 度的提升。
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缺乏同理心的人隻會霸道、武斷地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別人。反之,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則會先把自己的意見或忠告放到一旁,認 真傾聽他人的想法。當別人表達意見時,不僅要理解他的立場和感情,還要設法使對方明白自己已經完全瞭解他的想法。這麼做除瞭能表達尊重和誠意外,更重要的 是可以獲得對方充分的信任——就像一個善解人意的醫生可以靠悉心傾聽並獲得病人的徹底信任一樣。
“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你。”這條永恒的成功法則適用於每一個地方。因此,我們應該凡事為他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在現實的工作 和生活中,如果我們具有瞭同理心,設身處地地體察對方的立場、觀點、感受、難處,那麼,老板和員工之間、上司與下屬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夫妻之間、 父母與孩子之間、業務員與顧客之間,等等,就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照顧,多一份體貼,相互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和諧、更加融洽、更加溫馨!
最後說說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
一般人都可能把同理心和同情心混為一談,但其實是兩項不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