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易先生《項羽之敗》摘錄

2016-08-18 22:59:58

論歷史人物,後來的人大都喜劉邦而鄙項羽,這也是人們對成王敗寇就最好解釋吧!難道項羽就沒有他的可愛之處嗎?如果不把他當王來看,也許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緞蓓珊女士算得上一位愛項羽之人吧(愛讀書的女人最美)!

---------正文引用----------

前幾日於當當網購書二十餘冊,費近千金。其中《易中天讀史》一套做工精美,為鄙人第一套線裝本讀物,自是喜不自勝。無奈約定出行,無暇詳閱。於是草觀其目錄,分八卷而書。

深夜歸傢,梳洗完畢於榻上思及易先生書中第一卷《項羽之敗》竟夜不能寐。遂立即挑燈夜讀,以瞭殘念。

項羽素來為鄙人最喜愛之歷史人物之一。雖然其未能一統天下,但竟也未妨礙鄙人喜愛之分毫。當然,其中很重要之原因之一,也是源於“霸王別姬”一出瞭。英雄愛美人,美人自然也愛英雄之專一浪漫之舉瞭。此之美人,非指虞氏是也。

然,讀易先生此卷竟乃生平少有之酣暢。綜合此卷書之人物實為鄙人之所喜,復易先生之諸多觀點實令鄙人於此夜深人靜之時竟忍不住拍案叫絕之由,鄙人決定摘錄此卷中最鐘愛之筆於此與眾分享之。(實則為鄙人不舍記號於精裝冊之故-。-)

1.世界上的事總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後來成瞭個人物,則他小時候的優點固然是優點,即便是缺點也無妨看做優點。劉邦、項羽的不愛讀書學習,自然都成瞭“胸 有大志”的表現。的確,學術學術,學問隻是術,不是道。道不適可以學得來的。治學者學問再多,也隻能為人臣。得道者學問再少,也可以為人君。就拿陳勝來 說,學問不多吧?卻有“鴻鵠之志”,這才喊出瞭“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話。歷史上哪個學問傢喊出這樣的話呢?沒有。學問多的人都不敢造反。敢造反的,即便 有點文墨,也充其量是個“不第秀才”。“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話說得並不錯。所以劉邦、項羽這兩個不學無術的傢夥,便都有和陳勝一樣的念 頭。秦始皇遊會稽山時,項梁帶瞭項羽去看熱鬧。誰知項羽一看,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連忙捂住他的嘴巴。劉邦因為替政府辦差,去過咸陽, 看到秦始皇的排場,也曾巍然太息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是也!”現在想來,那時候的人思想也真是“解放”,這樣該殺頭的話也敢講出來。當然,項羽是脫口而 出,劉邦則多半是私下裡嘀咕(此亦為劉邦不如項羽英雄的證明),但敢想,就不易。
——後有具體頗析這三句話的段落,就不抄錄瞭。

2.薩孟武先生說過,在中國歷史上,奪帝位者不外兩種人。一種是豪族,如楊堅、李世民是。一種是流氓,如劉邦、朱元璋是。

3.文人為什麼當不瞭造反皇帝呢?因為造反起義,爭奪地位,說穿瞭,是一場豪賭,非有天大的膽子不可。這個膽子,又與本錢有關。本錢特大的敢賭,一無所有的也敢賭。豪族敢賭,是因為本錢大,輸得起。流氓敢賭,則是因為沒本錢,輸不怕。

4.而吳用之輩之所以“下海”,則又因為他們的本錢之一是知識學問。知識學問是要用的。不用,就等於沒有。怎麼用呢?一是賣給皇帝,去當國師;二是賣給強 盜,去當軍師。淡然最好是賣給皇帝。如果賣不瞭,就賣給強盜,反正不能閑著。何況“成者王敗者寇”過去的強盜也可能變成皇帝。旬如此,豈非開國之勛?這便 是起義軍中又總有文人參合的原因。總之,文人總是要“仕”的。治世,則仕於朝;亂世,則仕於野。挑頭造反,則不可能。
——拍案啊拍案!

5.項羽就是這樣一個內心沖突性格矛盾的人。說穿瞭,他其實是一個不幸被推向瞭戰場和屠場的孩子氣十足的行為藝術傢。
——這總結我認為不錯,尤其是“行為藝術傢”這個。後有詳述,欲瞭解請購書。(本來我想從網上復制想摘抄的內容,結果居然沒有!全靠自己打才行!果然沒有天上掉餡餅的事情!)

6.事實上,貴族由於高貴,可能會有兩種性格兩種心胸。一種是非常的寬容,一種是非常的狹隘。寬容著的邏輯是這樣的:我既然至尊至貴,也就犯不著去排斥什 麼瞭。這就像汪洋大海,惟其大,則無所不可包容。狹隘者的邏輯則是這樣的:既然我是唯一的高貴,其餘的也就不是東西。這就像雪山冰峰,惟其高,什麼也容不 下。

7.沒有誰會有“忍”的性格,忍都是逼出來的。有兩種忍。一種是在強權強暴面前不得不忍氣吞聲。這與其說是忍耐,不如說是無奈。打又打不贏,拼命又沒有本 錢,不忍,又能怎麼樣呢?這就不能算是忍瞭。真正的忍,是在想做而又可做可不做的前提下忍住不做。……(省去略幹字)真正的忍,是自己戰勝自己,是自己對 自己下手。忍,心字頭上一把刀,是拿刀戳自己的心啊!一個對自己都能下手的人,對付別人的時候大約也不會手軟。所以,能忍的人都心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