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6:19
有些時候我們會因為某個事件(往往是因為自己對其太過震驚)而發生巨變,瞬間完成從一個極端到另外一個極端的跨越;但更多的時候,我們必須通過自己的掙紮完成有意義的轉變。接受批評真的不容易,但它真的是走向成熟擺脫自我局限的必須。
方法倒是相當簡單。給自己定一條鐵律:遇到批評的時候,至少三天之內不去解釋。而在這三天之 內,強迫自己不去想如何辯解,不是去想“我真的做錯瞭麼?”,而是去想“先假定我真的做錯瞭,那麼我的這個‘錯誤’造成瞭什麼樣的不良影響?”進而再花時 間去考慮,“除瞭對我自己的不良影響之外,對其他人,尤其是對整個團隊造成瞭什麼樣的不良影響?”絕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隻是拒絕思考而已,也因此覺得 “自己根本就沒有做錯什麼”;事實上,隻要花費一點點的時間精力(其實基本上不需要三天時間,甚至不需要三小時,哪怕三分鐘都會帶來巨大差異),就會迅速 發現自己的諸多不當之處。
極少數情況下,認真的反思之後,發現自己確實是被誤解瞭。但即便如此,辯解還不是第一選擇,第一選擇依然是反思:“我究竟什麼地方做錯瞭,乃至於我 會被這樣誤解?”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找到自己表達方式、行為模式之中的易被曲解之處,於是才可以自我糾正,以便下一次真的不被誤解。某種意義上“理解萬歲 ”是個很傻很天真的口號,因為沒有人有義務(盡管偶爾有人會基於某種原因而願意)必須去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另外一個人——在絕大 多數情況下,人類就是以固定模式進行思考的,這是我們為瞭生存而必須學會並擁有的化繁為簡之手段。
絕大多數情況下,成熟的人懂 得辯解完全沒有必要。如果自己真的錯瞭,何必辯解?隻需要改正就是瞭。如果自己真的沒錯,用言語辯解又有什麼用?真正有效、有意義的辯解是運用持續的行 動、加以時日去證明自己當時的正確。對自己進行辯解,顯然浪費時間;向他人進行辯解,其實最終隻不過會演化為抱怨(人發現自己沒用的時候必然產生的強烈願 望),還是浪費時間。
接受批評、拒絕辯解,還有另外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自動回避一些無聊的惡意批評。現實生活中,確實不是所有來自他人的批評都是有價值的,也確實沒有那 麼多的時間精力去認真對待每一個來自他人的批評。然而,“拒絕辯解”的策略會使自己從各個角度都不浪費時間,而是讓時間去(自動)檢驗那些批評的價值。一 個良好的習慣是,用紙筆記錄各種各樣的批評,而後經常(哪怕偶爾也好)拿出來反思。這 樣做的好處在於,1) 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來自情緒上的影響;2) 回避養成“故意遺忘錯誤”的習慣;而後還有一個額外的可能意想不到的好處:3) 批評你的人肯定有其目的,隨著時間慢慢流過,你自己不停地反思,那些人的真正目的會慢慢清楚地浮現,於是你就擁有鍛煉自己分辨批評質量的能力的機會瞭。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的人最終通過自己的方式發現“少說多做”才是真正的優勢策略的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