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精彩語錄

2016-08-18 23:11:13

可是在權力的擂臺上,不折不扣的好人註定是要完蛋的。

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瞭之,那是很難的,須知做大俠雖然風光,幹掉大俠卻更為風光。而政治高手們在打架時,從來不會玩三板斧,他們都是耍套路的,從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環環相扣,直到最後那致命的一擊。

“即使日後身處絕境,亦需堅守,萬勿輕言放棄!”是的,這句話我一直牢記在心,要隱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堅強地活下去,隻有活下去,才有勝利的希望。

這是國傢形象問題,換句話說,就算給得起錢,也丟不起人。

犧牲尊嚴是不夠的,要想在這場殘酷的遊戲裡笑到最後,還必須背離原則,因為眼前的敵手,是一個不講原則的人。而要戰勝一個無原則的對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所有的原則。

這就是傳說中罵人的最高境界——先誇後罵,誇罵合一。

但隱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終將爆發在最後那一刻。

居廟堂之上,處江湖之遠,皆憂其民者,方可為官。

在很多情況下,彈劾是一種政治手段,是為瞭達到某種目的,大傢同朝為官,混個功名也不容易,彈劾貪污,下次就少貪點,彈劾禮儀,那就註意點形象,就算是彈 劾長相不佳,最多不過是去整容,你來我往,相敬如賓。而死劾,並非是簡單的文書,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決心,彈劾的罪狀是足以置對方死地的罪名,彈劾的對象 是足以決定自己生死的人,彈劾的結果是九死一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以生命為賭註,冒死上劾,是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 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著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

歷經磨難,矢志不移,叫做信念。不畏強權,雖死無懼,叫做勇氣。

正所謂兵敗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四十個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遊,要有四千個人,沒準就敢去北京集資建房瞭(打不過地產商)。

事實證明,中華武術確實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幹不過拿棍的和尚,管你什麼“陰流”、“劍道”,幾棍子掃過去全部滾蛋。

要說這本書(指《易經》),那可真算得上是萬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來客,下到世界文明,人類前途,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推出來,反正隨你去讀。

一說起明代的科舉考試制度,總是千人踩、萬人踹,什麼葬送人才,禁錮思想等等,比黑社會還黑,比十大酷刑還狠,但歷史已經證明,在那年頭,這是一個最為科 學的制度。在科舉的考場上,沒有絕對的公正,卻有相對的公平,無論你是世傢子弟,還是貧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隻有一個選擇——拿起手中的筆,把那張 考卷答完。然後封上你的姓名,等待著命運的來臨。事實證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徑,想玩花樣,走後門,幾乎肯定是死路一條。

在日本史書裡,戰國被描述成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無數勇猛之士在萬軍之中橫沖直撞,著實壯觀。但是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比如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桶狹間戰 役,那位威震日本,號稱無人可擋的大諸侯今川義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過四五萬人,僅此而已。當時,一般戰役兩方人數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擺在中國, 這也就是個儀仗隊,不過倒怪不得日本同志們,畢竟人口有限,要組織個大規模戰役難度太大,說句寒摻話,能戰死個幾千人已經很不容易瞭。

所謂強硬的手段,並不一定是指武力。隻要能夠消滅對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

但是閱人無數的王翹翠依然選中瞭他,選中瞭這個可能明天腦袋就要搬傢的倭寇,這似乎是一個毫無邏輯的選擇,不是因為金錢,也不是因為權勢。如果說一定要找出一個理由的話,我相信它的名字叫愛情。

胡宗憲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為俞大猷有一個公認的作戰特點——“計定而後大舉,兵集而後齊發”。通俗點說就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不見鬼子不拉弦。

這也算是老把戲瞭,就如同水滸傳裡的林沖,好不容易上瞭梁山,王倫大哥卻告訴他,要想入夥,必須下山殺一個人。作為梁山流氓團夥的頭目,王倫的這一指示可 謂用心良苦,因為隻有殺瞭人,才能全心全意幹壞事,並培養出對組織的高度認同感和深刻的危機感(出瞭事大傢一起完蛋,誰也別想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