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心理學與生活

2016-08-20 18:10:21

科技,以人為本。這已經是現在各大廠商紛紛打出的一張牌。人性化設計的魅力,甚至在某些領域(比如汽車制造、手機通訊等等)還要超過科技的吸引力。但你知道是誰最開始嚷出“科技以人為本”這句話的嗎?

1951年,一個公司的老總吼道:“什麼純科學,我受不瞭這些學術性的馬糞!科學如果不能給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它就一錢不值!”

吼出這話的人,叫傑克·鄧拉普。他以前做過心理學教授,二戰的時候是海軍軍官。戰後,他開辦瞭自己的公司。公司在1948年創辦時價值為2.1萬美元,而在1951年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的公司營業額是70萬美元。

當心理學和商業融合在一起時,產生的能量難以估計。鄧拉普不能算是一個純粹的心理學傢,但他仍然用自己的成功給心理學提供瞭一個新的發展領域。

沒人知道汽車的方向盤什麼時候成瞭圓形。但在最開始,方向盤的設計和船一樣:是一根方向舵。因此,當司機想轉彎的時候,他必須要向相反方向轉舵。這人性嗎?
沒人知道“英國蚊子”這款轟炸機是怎麼設計的,但心理學傢和飛行員一起改進瞭這款飛機:原型機起飛時飛行員必須要換手去扳轉向輪。這人性嗎?

沒人知道計算機後面的插口是什麼時候塗上顏色的。現在的計算機主板,已經用不同顏色標記出瞭鼠標、鍵盤、麥克風和耳機的不同插口。10年前,它們都是一樣的色調:灰色。這人性嗎?

鄧拉普和比爾·蓋茨都是人性心理學的受益者。鄧拉普曾經改進過一種量藥的插板。當時要向每個瓶藥裡放進正好100粒藥,操作起來是很困難的。為此藥廠發 明瞭一種插板,上面有100個凹痕。隻要把插板放到藥堆裡再拿出來,就差不多100粒。但當時工人有時候會漏看,所以一瓶藥裡缺上幾粒是很正常的事。鄧拉 普改進瞭這種插板,他把每個凹痕的底部都塗成橘紅色。這樣一旦藥沒裝滿,那個凹痕就像紅燈一樣明顯。

比爾·蓋茨改進的則是計算機的操作系統。 在他之前,各種計算機語言在普通人看來就是天書。他對計算機軟件界做的貢獻是跨時代的:他把所有那些復雜的語言,全部簡化成瞭一個個的圖標。這讓無數自詡 為計算機高手的人在瞬間下瞭崗,現在就連一個普通人,經過短暫的培訓後都可以熟練掌握windows瞭。這個充滿人性化的設計,帶給他的是數不盡的財富。

在他們之前,難道沒人意識到這些不便嗎?有,當然有。不過他們隻是單純地認為:這是因為用戶的技術不夠嫻熟。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一個真正的用戶角度去考慮過問題。汽車如此,飛機如此,藥瓶如此,電腦也如此。

所以“人性心理學”的核心,就是要讓自己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這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自私的產物。

從本性上來說,一個孩子最先學會區分的,就是“我的”和“你的”。無論是對於食物還是其他,我們的第一 反應都是歸為己有。這是一種非常底層的人性,在弗洛伊德那裡,被稱為“本我”。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學會瞭克制“本我”的沖動。但是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 慮問題,需要更高的技巧。

其次,站在別人的角度,是一種技巧,而不是一種道德標準。

能夠掌握這種技巧的人,並不在道德上就站在瞭制高點上。相反,也不代表你比別人道德敗壞。

再次,學習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要首先學會體察自己的情感,然後學會體察別人的反應。

如果一個人全盤移植瞭別人的感受,卻連自己是高興還是煩躁都無法 分清,這種移植也就全無意義。當你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後,嘗試著讓自己的大腦變成一張白紙。如果你可以面對一個“別人”,那你可以通過觀察他的言行, 來移植他的情感。如果你面臨的是不確定的大眾,那你也要清理大腦,把那些原本屬於你的感受全拋棄掉,完全按照一個“別人”的標準來思考、做事。

這個過程的難點在於,你還要時刻把握自己,不要讓原屬於自己的情緒出來作祟。如果你想做一個良好的客服人員,那你就要能夠完全站在用戶的立場上去考慮問 題,不能忽然蹦出一個“他這個問題怎麼這麼笨”之類的想法,就算是最愚笨的“對方”,也有他自己的邏輯。尊重他人的思想,正是尊重自己的感受。

這樣,你就可以構建一個良好的溝通。這個溝通比普通意義上的“好溝通”要更有意義,因為你掌握的是一套系統的技巧,你可以把這套技巧應用在幾乎所有的方 面:商業、人際、愛情,甚至自己的傢庭裡。或許“人性心理學”沒辦法讓你達到鄧拉普或是比爾·蓋茨那樣的商業成就,但你會發現,這套方法,會讓你身邊聚集 起許多真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