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待經濟學?

2016-08-20 18:15:05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該不該關心經濟?怎麼關心經濟?經濟是不是隻是經濟學傢的事?經濟學傢能為我們解決經濟問題嗎?我比較喜歡的阮一峰先生說經濟學是無用的,你怎麼看?下面是原文:

1.

經常看這個網志的朋友,可能知道我的專業是經濟學。

但是,我現在不喜歡談論經濟學瞭,對它提不起興趣。上一篇談論經濟的文章,還是去年寫的。

原因並非我不關心經濟瞭,而是因為我覺得經濟學沒什麼用。道理很簡單,如果經濟學是有用的,那麼為什麼會發生金融危機呢?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30年代“大蕭條”後最嚴重的一次,這是不是說明經過將近80年的發展,經濟學還是沒有什麼進展?它既無法防止危機,又無法拯救經濟。到頭來,盡管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人多如牛毛,我們還是免不瞭被大浪吞沒、在沙灘上等死的命運?

2.

經濟學其實從來就不是一門嚴格意義上的科學。

有一個笑話說,經濟學第一定律就是“每個經濟學傢都有一名意見相反的同行”。這句話真的一點沒有誇張。宏觀經濟學的幾乎所有問題,都存在爭論,這早已是公開的秘密瞭。從18世紀的亞當斯密開始,經濟學傢就在爭論,政府有用還是市場有用?三個世紀過去瞭,直到今天都沒有答案。

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頒給瞭哈耶克(Fdiedrich Von Hayek)和繆爾達爾(Karl Gunnar Myrdal)。兩人的學術觀點幾乎完全相反,前者要求實行自由經濟,後者要求政府對經濟嚴格管制。觀點相反的人能夠同時獲得諾貝爾獎,這種事情大概隻可 能發生在經濟學上。

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就說過,長久以來一直有一種看法,經濟學更像一門藝術,而不像一門科學(參見《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那麼,當你需要救命的時候,一門藝術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3.

另一方面,經濟學無疑還是有一些非常正確的內容的。但是,如果政府不願意執行的話,再正確的內容也沒有用。

舉例來說,任何一本經濟學教材都會告訴你,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來自於消費。如果消費不增長,隻依靠投資和出口來拉動經濟,那麼一定長久不瞭。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政府就是不聽,一味“加大投資、促進出口”,你能有什麼辦法?

早在4年前,就有人斷言,中美兩國的經濟一定會出大問題,因為它們的經濟增長方式都是不健康的。4年後,我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預言成真,根本無法逆轉整個過程,你說經濟學有什麼用?

一切就像火車脫軌一樣,你隻能看著它一頭紮下山崖,別無他法。所以,我就不喜歡談經濟學瞭,因為說瞭也是白說,不如寫一些技術類文章。至少在技術領域,正誤很容易判斷,而且隻有正確的東西才能行得通。你寫錯瞭一個命令,那麼程序就會無法運行。

經濟學就做不到這一點,所以就產生瞭一種可悲又可笑的情形:所有政治傢都覺得自己懂經濟;所有經濟學傢都覺得隻有參與政治,自己的主張才有機會實行。

4.

下面是一個經濟學無用的最新證明。

幾天前,美聯儲宣佈瞭一項驚世駭俗的決定:將直接購買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7500億美元的房產抵押債券和1000億美元的房貸機構債券,總計超過10000億美元。

為什麼說這個決定是驚世駭俗的?

因為它實質上就是美聯儲創造貨幣,供美國政府消費,經濟學術語叫做“赤字貨幣化”,必然將導致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美聯儲上一次這樣做,還是40年前的事情,但是那一次的目的隻是為瞭穩定債券收益率,而不是為瞭給政府融資。

這個決定是很危險的,無異於飲鳩止渴。雖然眼下可以用來穩定局面、刺激經濟,但是在長期中有很多消極的後果,為未來的通貨膨脹埋下種子。到時美聯儲為瞭穩定價格,必然將抬高利率,這又將使得經濟蕭條的周期進一步加長。

我來舉一個例子,幫助你想像10000億美元是多大的一筆錢。假定美國政府每天花費100萬美元,一連花上2000年(註意,是2000年,可以回 到耶穌誕生的時候瞭),那麼還將剩下2700億美元沒有花完。憑空地用印鈔機創造出這樣一筆巨款,你說未來美國可能不發生通貨膨脹嗎?

中央銀行向政府融資,是經濟學中的大忌。在歷史上,為瞭防止政府隨意開動印鈔機,西方各國紛紛將發鈔權,從財政部轉移到中央銀行手裡,並且立法保證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防止政府對中央銀行施加壓力。比如美國的《聯邦儲備法》就規定聯儲成員的任期長達14年,總統隻有提名權,沒有撤換權,不得幹預聯儲的 決策。目的就是為瞭防止政府開支過度膨脹,然後發生“赤字貨幣化”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