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內爭外鬥

2016-08-21 11:06:06

文/刺客筆刃

這幾天見到很多讀書群裡大談人性弱點與優點,看後又有所感悟。每個人的理解都不同,自然說出來的話也不同。

又於今天早晨見到掌櫃沈萬九,忙活王寶強微博宣告離婚事件的熱文。很少瞭解到掌櫃早晨發文勤快,讀瞭才意識到事件的“重要性”。

實則已來,一直不敢待見忙活別人名人的瑣事,但活著活著就發現,文字工作者如若寫的文字不能被人賞識,思想不被瞭解,看法不被見識,那大抵會瘋狂。

所以,熱點事件,永遠是最容易抓人眼球的。而且這也怪不瞭任何人。你想看,我便想寫;你越想看,我更想寫。

世間紛雜,行雲繞霧;獨辟蹊徑,惹得塵埃;
夏風怡情,暑扣上水;旁敲側擊,黃蛇引路;
以害傷我,兩兩退讓;閑飯消遣,黃即為皇。

所以,想著,想著,也罷。人們所關心的,我們在訴以看法,觀念,“耶穌”也喜聞樂見。而就美劇《馬可波羅》,寫馬可波羅,元朝皇帝忽必烈專註其“看法”之才,看其常人看不見之處,甚是欣賞其才能,任為其重。

人們探其看法的好奇心不是一般的強烈!   比如這張圖片,就閱讀量破10萬+。

人性。

無論,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最終逃不過善惡的輪回。一直引為上口的很火的就是“初心”瞭,比如你做成瞭什麼,就說:初心怎樣,怎麼樣......

但有時我們的初心是必須改變的,也就是換個花樣。

倘若一人,生來吃不飽飯,那他的初心就可能是一定得吃飽飯。但終於吃飽飯瞭,還得必須隻是保持初心嗎?當夢想照進現實的時候,偉大的夢想又是不是偉大的無奈呢?

換個花樣意味著:他可能意識到很多人像我一樣有吃不飽飯的日子,初心便升華瞭層次——為更多人吃飽飯做一份努力。

但是這樣的人,少之又少。就算有,媒體大眾又少之又少持續關註。

這才叫“初心”,人們所謂初心,大同小異,都遭所處環境影響。關鍵的是:環境一直在變,而“初心”又是哪個初心呢?

不忘初心,原因是我們都認為每個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

而也有很多初心本身就是偏向邪惡的,這是我們很多人想象不到的。

殺人,除瞭有沖動,還有蓄謀已久,還有高智商犯罪。

所以,離婚,出軌,在這個時代已經屢見不鮮,沒有措待不及的事變,有的是時代背後發展的因素推動。

高統數據顯示:離婚,婚變已成“主流”趨勢,人們不再將就,該無情,就無情。

無情勝舊人,便是如此啊。

人們越來越渴望,完美的愛情。可越想越樂,越樂越想,找到瞭一個看上去好上千倍萬倍的,大都又把持不住瞭。初心作祟,我要的不就是這樣嗎!完美的愛情在人間怕是沒有瞭,此情隻因天上有,牛郎織女淚洗囿。

就連浪漫愛情,在沈萬九微信號裡讀到:

在《被劫持的私生活》裡,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說我們當下口口聲聲宣揚的浪漫愛情,其實最早來自於法國巴黎的騎士和貴婦之間的偷情,也叫做“騎士之愛”。

內爭外鬥。

爭鬥相對於和平來說。

內,意味我們同屬一傢人,一個體制。而我們爭些什麼——利益。為什麼你有我沒有,不行,我也得有。眼紅而爭,利得而狂;實若不平,暗藏禍心。

外,意味我們不見外。不爭而鬥。鬥些什麼——權益。為什麼你能這樣,不行,我也得這樣。赤膊上陣,螞蟻稱臣;實若怨憤,鬥膽造反。

自人類歷史記載以來,戰爭不斷,和平難續。而和平就像旨在勸告人向善性祈禱。和平到底是不是像歷代我國古代皇帝所貫徹的觀點:征戰帶來和平。最起碼我想的是:古代還未有不打仗能維續和平之久的。

國傢太過和平,那就內爭。國與國太過權益,那就外鬥。

同樣,人們太舒適,那就內爭。外人踐踏地主,那就外鬥。

所謂,好漢不擋道,和平自在人心。

我很欣慰,也很奇怪:每每在同學畢業離校回憶錄中寫道:世界和平。

是怎樣的想法讓我如此寫道。(笑而不語)

總而言之:人性:內爭外鬥。實來人類歷史來自已久。會不會我們人類發展持續,卻也與故人生活和而不同?學而時習之,輪回,空杯且談也。

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音樂無窮無倒數。一首我們的歌。

點評:順勢而為,順應人類天性而行,這是智慧的表現。但,更大的智慧是,面對經過努力可以改變的一切,萬萬不可以瞎忍。諸如環境,諸如自我,諸如人際規則,這裡需要的不是忍,而是改變的智慧。對於個人來說,如果還存在“個人”這個概念的話,那麼,不聽話是一種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