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清歡裡的禪來禪往——《不曾孤獨,怎會懂得2》

2016-11-01 11:05:13

文/德魯伊

秋天沒誰不算計今年的收獲,也沒誰不畏懼即將到來的寒冷。霧霾、清冷、收獲,又如何面對呢?

真到第三本書出版瞭,我之前的小得意,忽然變成瞭惴惴,我還會繼續寫麼?還會怎麼寫?

《不曾孤獨,怎會懂得2》,斟酌書名的時候,看到這個2,猛然有點好笑。孤獨瞭,懂得瞭,怎麼還會2?孤獨瞭什麼,懂得瞭什麼,又如何的2?孤獨瞭誰,懂得瞭誰,又怎麼繼續2下去?

兩年三本書,兩年換瞭三份工作,然後能告訴自己的卻是瞭瞭幾句話:“世界沒有你想象那麼簡單,也沒你想象的那麼復雜,你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因為把這個人生想得太復雜或太簡單”。舍不得、放不下、得不到、扔不瞭,我以為、我原想、原來如此、為什麼、竟然這樣,想想你的人生,也就簡單到這幾個詞兒。比“生死一呼一吸”,“因果一始一終”,“出生握手斷氣松手”,更實在、更直白。

於人有用,於己有趣。在惶恐人生的時刻,還能感受生活的欣喜;在千般變幻裡,還能保證自己還是自己;在保護自己的時候,還能善待他人……這或許是我想說的,也一直在做在寫的。或說,想分享的。

我們一邊羨嫉別人的人生,一邊厭惡自己的處境,喋喋不休或沉默忍受。想想我們的周圍,看到一個安靜的人,我們總是想著他為什麼那麼安靜;遇到一個快樂的人,總奇怪他的快樂哪裡來的;遇到一個充滿喜悅散發光芒的人,總是疑惑人生有那麼有趣麼……那些保持自我、充滿喜悅、安靜快樂的人,總散發著我們渴望的光芒,卻讓我們覺得格格不入、難以接近。但,難道,人生不應該就是這樣的麼?

你擁有的讓你覺得匱乏,你渴望的讓你覺得痛苦,你擅長的沒有確保你成功,你缺乏的卻註定你的失敗。我經常自詡為毀雞湯的寫手,隻是偶爾覺得你天天雞湯伺候、每天雞血打著,你沒有流鼻血一定是雞湯偽劣;你還是覺得人生不咋地、滿臉狗血,一定是雞血不純正。不如來點健康的、可見的、可追溯到內心的東西。

還有朋友覺得我文章禪意濃,我倒寧可被讀出人生的安靜與清歡。按照社會熵理論,稀缺的資源總是能獲取更大的利益。我們無時不刻在埋怨這個世界的紛繁復雜,卻忙忙碌碌的追求著那些我們並不明白的繁復。我們滿腦袋天線、無數的接口,接收一切我們需要的或以為需要的信息,甚至“被接收”無窮的信息,但我們沒有分辨的能力也壓根不想分辨,信息沒有成為知識,更別說成為能力。那個安靜的,享受人生清歡的“你”,或許更需要你去學著做。

我們的時代,我們知曉太多世界在發生什麼在怎麼運作,我們卻拘囿自己,熱衷於和周邊的人和事比較。我們同情弱者,卻不遺餘力的把能踩在腳下的都踩在腳下;我們渴望真誠,卻堅決不允許自己有一點的慈悲之心;在每一次的比較和交鋒裡,一點點的優越感和便宜可沾都讓我們覺得欣喜;另一方面,卻對任何的高於我們或我們認為高於我們的人,屈膝奴言。我們是環境“霧霾”的制造者,我們選擇的卻是要麼我比別人更能吸霾,要麼選擇躲開。

如是這樣,我應該還會寫下去吧,雖然越來越惶恐要寫或是該寫什麼。分享之外,還有探索,探索之外,還有修行。人生苦就苦吧,那是你願意。當下的修行,當下的你,雖然一萬個不情願,但還真要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事以及苦難。然後的然後,喜悅著、安靜著、帶點小慈悲的成為自己、走過人生!

最後,來則小故事?

玄奘去往印度取經,去之前已然成瞭經書大傢,中間旅途上也頗因為自己的德行,屢被挽留,但其志金堅,還是到瞭那爛陀寺。

師父問:你帶什麼來瞭;

玄奘答:除瞭我,什麼都帶來瞭;

師父說:除瞭你留下,剩下的都不要;

玄奘學成準備歸國,已然大傢的他,師父問:你準備帶什麼走?

玄奘答:經書;

師父問:經書不是都在你心裡麼?

玄奘答:在我心裡,不在別人心裡;

師父說:那你給他們講就好瞭啊;

玄奘答:我和他們是一樣的,都要重新學。

 

購買地址:當當,京東,各大書城及新華書店也有售。

新書活動:老德的買一送一,詳見閱讀思文內活動。


點評:

好事成雙,既有萬九,還有老德,他們是把生活照顧得很好,活得自我自在又特別能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