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3:42
文/Vincent
2010年4月在廣州,一天下班途中,剛走到珠江電影廠外面的樓下,突然有人從樓上跳瞭下來,自殺瞭,離我不到15米遠,於是接下來的一周內,我隻能靠喝牛奶度日,吃不下東西。
2011年4月從廣州回來,回來的當天,參加瞭姨夫的葬禮,才發現,歲月真的不饒人, 我從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身邊的親人長輩卻是漸漸老去,甚至是離去。
在回來後近兩年的時間裡,好像總是能夠聽到關於“死”的線索。要麼是病重、要麼是突然離世、要麼……生老病死,本是自然,況且自己也無能為力,而最讓人痛心的是:以死相逼。如果是對於自己,那麼究竟是以死明志,還是以死為手段,在一次又一次之後,沒有言明多少事,而得到的隻能是失去。如果是對於別人、對於我,那我要說:哥從來不挑食,但就是不吃威脅這一套。
有時候,死,也是一種解脫。 大傢無需詫異,這解脫隻是對已經失去的生命的總結,而不是關於對生命未來的設想,若是後者,那肯定是有些危險瞭。無論如何,都不能懦弱到以結束生命來尋求現世的解脫,不經歷磨難的人生又怎麼稱得上是人生。
突然發現,在被死亡耳濡目染瞭這幾年後,自己的嘴巴也變的臭瞭,也將“死”掛在瞭嘴邊,張口就來,脫口就出。 看來是被這“死”影響太深,這幾天,這個字總是在耳邊縈繞,揮之不去,而我還真的把它當回事,給放在心上瞭,成為瞭我生活中的一條線索。
看來我是將生活中的某些東西斷章取義瞭,一如我們常聽到的“老而不死是為賊”,原句為:“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意思是說:年幼的時候,你不講孝悌,長大瞭又沒什麼可說的成就,老瞭還不死,真是禍害。孝悌、成就、死,在這三者之間,大傢更容易記住最刺眼的是“死”,於是,也就讓“死”在生活中大行其道,橫行無阻,回過頭來,看一下全局,才發現,“死”不是重點,隻不過是終點,真正的重點在於“孝悌”、“成就”等等,若是這一生,從生到死,沒有任何值得訴說的重點,恐怕不但要被罵為賊,還要被“以杖叩其脛”瞭。
對於親朋摯友,我們不願談及死亡,因為有濃濃的情誼在其中,而對於自己,就大可不必像躲瘟神一樣躲著這個話題瞭。當死亡關乎他人,要誰誰去死,內心總是由於種種憤恨,或關乎情、或關乎利;若是關於自己,能夠坦然相對,就必然能使自己更加豁達,從而放下些許執念。
對待活著的人,就像對待死去的人那樣,對待死去的人,就像對待活著的人那樣。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別人。而我們卻常常是:死的人,很可能是含恨而死,活著的人也隻有在被恨的人死去之後,心頭的恨才漸漸消除,殊不知,被恨的人未必就會痛苦,而恨人的人卻必然是遍體鱗傷的,到頭來含恨抑鬱而終。還以為自己個和老魯同學一樣: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也不寬恕。
今天看到,中國每年因抑鬱自殺的人數高達20萬,而一些人因抑鬱而自殺源自一種誘因,即心靈的自由。與其說是自由,還不如說是逃亡反倒更貼切。就連最後自殺的川端康成也說:“無論怎樣的厭世,自殺不是開悟的方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殺的人想要達到聖境也是遙遠的。”何況許多生命並非是奔著心靈的自由而去的。
死亡,可以成為這文章的主線,也會成為生活的主線,這主線也會是抱怨、進取、自暴自棄、朝氣蓬勃、狂躁不堪、靜水深流……何去何從,全在自己。
點評:
死亡是“從來不曾有一個旅人回來過的神秘之國”,生命的開始是一個巨大的偶然,但生命的最終結束,卻完全是不由分說的必然。不管死亡之後是否有另外一個世界,但若我們不再有聯系,那就意味著死亡是永恒的隔離。這樣的隔離,足以讓我們珍惜今生。
人為什麼總是會去體驗一些挑戰極限的東西?比如登山,各種極限運動,蹦極和刺激。通過這些行為是為瞭證明自己有多麼勇敢嗎?其實不然。人可以通過高峰體驗獲得對自我與存在的同一性認知,認識到自己就是存在之一部分,和一瞬間。
沒有人想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也想活著上天堂。但是死亡是我們共有的目的地,沒有人逃得過。這是註定的,因為死亡簡直就是生命中最棒的發明,是生命變化的媒介,送走老人們,給新生代留下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