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5:37
文/微一
我有個朋友叫銘,前段時間找我,讓我幫忙給點建議。
他說不知道自己買Kindle還是買iPad好?一直決定不下,糾結好幾天瞭!
他告訴我,自己很喜歡看書,有一次聽別人說起kindle,於是網上瞭解瞭一下,看到用過kindle的人對它的評價都不錯。不過相比較iPad,kindle的功能少瞭點,不過在閱讀體驗和閱讀本身方面,似乎kindle更勝一籌。
銘一方面想促使自己更好地閱讀,一方面又希望功能多一點的,這是典型的二選一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我們每個人,除瞭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外,每天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
譬如,你去超市買東西,面對貨架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你不可能買下所有的東西,隻能作出購買選擇。在找工作時,你不可能向所有的公司投簡歷,你隻能選擇性地去投。當你難得休息一天,或許你想去很多地方玩,但畢竟人無分身之術,加上精力有限,你隻能選擇一兩個地方。
這些選擇,有些很容易,有些的確令自己感到為難。無論你面臨哪種選擇,你首先需要知道:
牢記自己最初的目的
這也是最重要的。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身邊到處充斥著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東西,於是面臨著更多的選擇問題。我們容易被它們所誘惑,而忘記瞭自己最初的目的。當我們不斷作選擇,不斷去選擇更好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讓自己走到與一開始並不一樣的另外一條路上。
就像銘,其實一開始是抱著閱讀的目的,到後面因為想從中選擇一個更好的閱讀電子產品,而有點忘記瞭自己的初衷。當然銘的出發點是很好的,他也是希望通過一些工具更好地幫助自己做好閱讀這件事。但若是一直在這個選擇上糾結下去,銘會容易忘記自己的閱讀初衷瞭。
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你時刻記得自己最初的目的,那麼在做選擇時,你還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1. 這是自己需要的嗎?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他不斷購買東西,不管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到最後,傢裡堆積瞭一大堆東西,有些甚至都沒有用過。
或許有些人會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但這種行為,不僅是暴殄天物、浪費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生命。
我們要學會問自己這個問題。就像銘,他也要先問自己,是自己需要呢,還是因為別人說好才想去買的。先確定這點,再來說選擇哪個的問題。
2. 這是自己想要的嗎?
倘若你已經確定瞭這是你需要的東西。那麼接下來,繼續問自己第二個問題:
這是自己想要的嗎?
因為,如果這並非是自己想要的,而是迫於外界原因而不得不作的選擇。即便你需要它,你內心會排斥它,到最後你還是會扔掉它。
唯有你自己想要的東西,你才會對它負責,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3. 這個適合自己嗎?
這是第三個問題。
我們在做選擇時,大部分傾向於選擇好的那個。
那什麼是好的東西呢?好的東西,不是那些看起來好的,也不是別人認為好的,而是適合你的。隻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過,不要期望一定要選擇最好的。這世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若你一味追求最好的,最後有可能什麼都得不到。
銘也要瞭解自己,kindle和iPad適合自己嗎?若是不適合,再好也沒用。
學會打開思維
選擇同時,要學會打開思維,切勿讓自己鉆牛角尖而一直卡在問題上。譬如:
1. 不要局限於當前選擇
面對選擇時,我們還要學會跳出框框,不要被自己的局限思維所限制。誰規定你一定要選擇一個,或者說隻有兩個選擇。世界遠比我們看到的要大得多,隻是我們總是限制瞭自己。事實上你有更多的選項,而不是隻有A或B,還有C、D、E…
就像銘,不一定非得選擇kindle或iPad,經濟允許或有需要的話,兩個都可以買。當然,或者兩個都不買,去看看其他東西,有可能就會發現比kindle和iPad更適合自己的電子產品或者其他東西。
2. 想得再多不如親自實踐
面對選擇時,我們習慣依靠思考或過去的經驗去判斷。但任何事情,唯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瞭解,才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就像衣服,即便你看圖片時覺得很好。但你若不去試穿一下,還是沒法確定自己穿這件衣服好看還是不好看。
銘也是,如果沒有看過kindle和iPad實物,而是單純根據別人的評價或網上的瞭解就得出結論,這是不夠客觀的。銘最好親手試用這兩個產品,通過試用去比較,再來選擇,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