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2:21
李鴻章隨即上奏折,呼應劉銘傳。他深知朝廷最關心修路的費用和主權問題,所以,他在奏折中直言:修築鐵路的費用巨大,不得不借外債,但絕不允許外國人擁有路權,一切招工、采購原料、鐵路經營等事宜,都由國人自主決定,借債者不得過問,債務隻能由鐵路運營的利潤來償還,不以海關稅收為擔保。李鴻章舉薦劉銘傳主持修築鐵路,還創造性地提出調遣淮軍去修鐵路,以節省開支。
然而,反對者的聲音不絕於耳,他們羅列修鐵路的種種弊處,還“莫須有”地指責李鴻章和劉銘傳貌似一對賣國賊。最終,清廷發佈上諭,否決瞭劉銘傳的奏折,修築鐵路之事不準再議。李鴻章雖然心有不甘,但也無可奈何。
1878年,李鴻章得到朝廷的批準,籌建瞭開平礦務局。這座大型新式采煤企業,位於直隸省唐山開平鎮。李鴻章任命唐廷樞為總辦。三年之後,礦務局投產,雇工三千多人,產煤量逐年大幅攀升,主要運往天津、牛莊、煙臺、上海等地。然而,運輸工具極其落後,主要依賴牲口車和輪船,效率低,成本高,難以與進口的洋煤競爭。
為瞭改善運輸條件,李鴻章奏請朝廷,希望在唐山至蘆臺之間修築一條運煤鐵路。西太後以為,鐵路築在礦山之中,不會造成不良影響,就批準瞭。沒想到,準奏的消息剛傳開,反對的奏章就紛沓至來。西太後修鐵路的決心本來就不堅定,扛不住如潮的反對聲,很快又收回成命。
修鐵路被叫停,無奈的唐廷樞隻得另想辦法,他決定在礦區和蘆臺之間開鑿一條運河。運河從蘆臺一直挖到胥各莊,長達三十五公裡。可是,到瞭胥各莊,唐廷樞傻眼瞭,因為從胥各莊到唐山這一段,山高坡陡,根本沒有挖掘運河的可能。在反復思量之後,李鴻章和唐廷樞決定在唐山礦區和胥各莊之間修一條“快車路”。李鴻章上奏朝廷,隻說是修“馬路”,西太後勉強準奏。
李鴻章修築的不是馬路,而是一條真正的鐵路。他聘請英國人作為總工程師,修路基,鋪枕木,架設鋼軌,費時五個月,建成瞭一條長約十公裡的鐵路。低調的李鴻章隻敢使用動力極小的小機車作為火車頭。然而,當唐胥鐵路上響起火車的轟隆聲時,朝廷的反對者們還是炸開瞭鍋,有人甚至聲稱,火車運行的巨大響聲會驚動大清的皇陵。可事實上,坐落在馬蘭峪的皇陵距離唐胥鐵路有近百公裡。搬出這樣的理由,簡直讓人笑掉大牙。可在當時,這著實嚇壞瞭李鴻章。
在清廷的反對下,滑稽的一幕終於上演:騾馬牽引著運煤大車,晃晃悠悠地行駛在鋼軌之間,唐胥鐵路真的成瞭“馬路”。直到清朝與法國因越南主權問題而交惡,戰事已經不可避免,清廷的兵工廠、輪船、軍艦等急需用煤。為瞭備戰,需要加快運煤的速度。清廷這才準許使用機車作為火車頭。李鴻章立即向英國購買瞭兩臺蒸汽機車,唐胥鐵路終於成為名副其實的鐵路。
為瞭慶祝唐胥鐵路通車,唐廷樞特意張羅瞭一個典禮。不過,出席通車典禮的李鴻章卻顯得憂心忡忡,因為清廷再次否決瞭他的修路計劃。此時的李鴻章已經六十六歲高齡,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為孱弱的大清多做些實事。可是,他越來越感覺到舉步維艱。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守舊派造謠生非,他必須左右逢源、小心翼翼,哪怕自己已經是權傾朝野的重臣。李鴻章一直希望在天津和通州之間修築一條鐵路。通州緊挨著京城,修好瞭鐵路,運兵快捷,對京城的安全有重要意義。
朝廷的反對者們列舉瞭修鐵路的三大害:“資敵”、“擾民”、“奪民生計”。李鴻章呈送奏章,逐一反駁,並且列舉出修築鐵路的九大利,解惑釋疑,斥責某些官員的無知妄言。在李鴻章看來,廣修鐵路是挽大廈於將傾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溝通南北物流,興旺商埠,富民強國;有利於輸送兵員,駐防各地的軍隊可以迅速集結,拱衛京城,鞏固國防;有利於物資調配,轉移災民……他在奏章中寫道:我李鴻章老瞭,報效國傢的時間不長瞭,即便每件事都順利辦成,又有什麼大不瞭的用處呢?我隻希望反對我的君子們不要總是援引前人說過的話,睜開眼睛看看世界吧,不要為瞭虛名而忘記瞭實情,不要固守成見而忽略瞭長遠的目標,如果做到瞭這樣,真是國傢大幸!悲憤之情,溢於言表。
為瞭說服西太後同意修鐵路,李鴻章可謂煞費苦心,他在法國訂購瞭六節裝飾精美的火車車廂,漂洋過海運到天津碼頭,再裝上駁船,通過運河到達通州,而從通州到京城完全由苦工們推拽著車廂在鋪好圓木的地上緩緩移動。六節車廂歷經輾轉騰挪,終於送進瞭西苑(今中、南、北三海)的宮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