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6:55
維京人的搶劫熱情持續瞭三百年,他們甚至先於哥倫佈五百年登陸北美。不過,等到嚴寒氣候來臨,蒙古人登上歷史舞臺時,在遠離本土的那些北方和西方孤島上的定居點,維京居民都沒有生存下來。
就像遊牧人改變瞭東亞和中亞地區的民族構成一樣,維京人也改變瞭西歐沿海地區的民族構成。在法國,他們變成瞭諾曼底人,在俄羅斯,他們變成瞭羅斯人,在英格蘭,維京後代威廉一世1066年成瞭新的國王。
【氣候與王朝更迭】
趕跑瞭蒙古人的明王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防范異乎往代,它不但修造瞭中國歷史上最長最堅固的長城,在對外用兵上也不惜血本。但在女真人在滿洲崛起時,關內又爆發瞭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明王朝同時遭遇瞭中國王朝更迭的兩大動力來源:農民起義和北方民族入侵。
按教科書的標準說法,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有被不斷兼並的趨勢,到瞭一定階段,大批失去土地的農民流離失所,最終社會矛盾會激發到爆發起義的地步。而每個新王朝建立後,又會重新分配土地,然後循環往復。
不過,美籍史學傢趙岡的《中國土地制度史》通過文獻收集整理發現,自宋至民國,小土地私有制下的中國,土地分配的基尼系數長期穩定,並不存在周期性的不斷增大然後又重新開始的循環。因為即便存在土地不斷兼並的趨勢,由於中國沒有傢產長子繼承制的習慣,一代人辛苦兼並的土地到瞭下一代又會被分散。
歷史記載中,與流民大量出現相伴的,是土地拋荒。這些土地並未被鄰居乘機兼並,故基尼系數未見變化。農民拋荒的直接原因是無法承受沉重的稅賦,種田還不若拋棄田產當流民。
史傢習慣將農民不堪稅賦沉重的原因歸結官府的橫征暴斂,但在強調官府不恤民情時,會言及此時自然災害已導致農民顆粒無收。雖然強調自然災害有為官方卸責的嫌疑,但歷史上出現大規模拋荒,很多時候卻恰與氣候史上持續災荒年歲重合。
我們很難想象2008年南方冰災發生在傳統農業社會是怎樣的結果。但2008年冰災波及最南的地方,是粵北山區,但1245年,熱帶的廣州亦曾發生過雪災,史載“大雪三日,積盈尺餘,炎方所未有也。”那正是被稱為全球“小冰期”一個極端天氣的例子。
今天的氣象學傢認為,始於中世紀止於19世紀末的“小冰期”,與“正常”氣溫相比,平均氣溫隻降瞭1℃,但對農業社會卻影響巨大:廣州大雪時,福州荔枝全部凍死;此前,因為氣候變冷,江南的雙季稻消失;唐朝時,陜西曾大面積培育柑桔。
十三世紀,不但陜西柑桔消失,連專供皇室享用柑桔的江西,也已不產柑桔瞭。同時,中國傳統紡織原料桑樹的生長北線,向南方退縮瞭2個緯度,棉花在中國的大面積推廣和最終替代瞭桑麻。
唐朝的滅亡,通常的說法是統治者的腐敗造成大饑荒,最後被黃巢起義摧毀。但現代歷史研究表明,發生農民大起義的九世紀,近百年的降雨量都低於正常年份,應當說,持續的幹旱直接導致瞭普遍的大饑荒和空前規模的流民。
而推翻元朝的朱元璋更是饑民的典型,雖蒙元統治之殘暴與腐朽異乎往代,但元末水旱交替、黃河改道,蒙古人短短的統治期內基本沒有友好的天氣。從忽必烈登基始,元朝官方記載的賑災頻率就不斷加大。江南魚米之鄉的太湖竟在十四世紀的元代幾度冰凍數尺,許多南方的樹木被凍死。
明末李自成起義,天氣的原因來得遠比明王朝的腐朽更直接。明末,華北遭遇的旱災從1627年持續到1652年,即便是再開明的王朝恐怕也架不住如此長期的大饑荒。而此前在遼東於女真的戰事,不但耗空瞭明廷且幾乎征用瞭全社會的壯丁。
十三世紀至二十世紀期間,最冷的是十七世紀。小冰期寒冷的冬季分別出現在如下時段: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間,而相對溫暖的冬季則分別出現在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有心的讀者自可對照此組數據看看中國歷史,是否與治亂循環與氣候有某種契合性。
4000年氣溫變化朝代對應圖
如果遊牧民族南下是上帝之鞭,而這根鞭子掌握在氣候變化的自然之手,我們會發現,這些文明人的征服者,有的人隻建立過風一般來去的帝國,譬如阿提拉,有的人則建立瞭數百年的穩固江山,譬如成吉思汗黃金傢族,譬如愛新覺羅傢族。是後者有更優秀指揮能力和他們軍隊的戰鬥力更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