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0:57
有一天我在書店看巴菲特的那本最近很火的自傳《滾雪球》,開篇就提到巴菲特小時候第一次滾雪球的場景,“1939午的冬天,9歲的巴菲特在院子裡玩雪。他把少量的積雪鏟到一塊,揉成一個雪球,然後把它放在地上慢慢滾動,雪球越滾越大……從此,巴菲特再也沒有停下腳步,目光投向白雪皚皚的整個世界。” (雖然你可以說這隻是一種修辭或襯托,但不可否認的是它背後隱藏的是一種無法抗拒的歸因傾向)這種手法讀來令人倍感深沉,仿佛冥冥之中有一條強大而確定的因果之線,穿越60年光陰,將人一生所有的事情穿在一起。令人肅然起敬。然而這並不是事實,從一個單個個體的觀察角度來說,外界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太多瞭,機緣巧合的事情太多瞭。然而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客觀”作傢都很難抵抗這種演繹手法的誘惑,可嘆的是這已經是我們能夠瞭解他人的經歷,擁有“虛擬”的多重經歷的唯一途徑。
觀察、閱讀,並別忘帶著你的理性去審視(包括本文),弄清娛樂是娛樂,知識是知識,如果你想真正得到一些知識,最好過濾一下你的信息。否則你隻是在別人的思考中得意著。
原文鏈接:http://mindhacks.cn/2009/03/28/effective-learning-and-memorization/
點評:最近,重拾往日讀博和學習的熱情,既有“人來鳥不驚,春去花還在”的淡然,又有“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