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6:20
文/Jacse
在按部就班的生活成長的過程中,某一天或者某個階段意識到自己缺少對很多領域的瞭解涉獵。就像一位常年在小河裡乘著竹筏打漁的漁夫,突然被丟擲在汪洋大海中,感到手足無措一樣。但人類就是如此的卓越不凡,既能夠在河流中徜徉,也能經得起滔天海浪。愈是明白數千年燦爛知識文化的廣袤,就愈是擁有對未知的敬畏。沒有人能夠在一生掌握全人類所有的文明積累,皓首窮經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很容易接觸到各領域各層次的人,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就能勾勒出顯性的未知。與人為友,讓未知變可知。
面對浩繁的未知和已知,有兩條路在人們面前:1、未知不可知,不求知;2、知其不可知,求知。換句話說,人永遠不能客觀認識這個世界,因為你無法認識完全這個世界。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在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與執著。當悟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便不再猶豫。我關心自己超過外物,由此經常後知後覺。當我意識到自己很貧乏的時候,發現周遭的人更加貧乏,這讓人很困惑,為什麼他們所理解的領域是那樣的狹窄,對常見的即使如歷史、民俗也毫不感興趣。即使遷就著對方的瞭解范圍,卻也能常常辨識到其對該領域的常識性錯誤。這種不求甚解到匱乏的程度無法讓人接受。
讀書時,常通過各種渠道尋求自己想要瞭解學習的一些技能,譬如平面設計、視頻剪輯、web技術等。但這些都屬於技能層面的知識。後來我在微博、百科類網站,查詢和求證,但總覺得缺少一個社區的氛圍,缺少求知思考的學習氛圍。當2012年開始習慣泡知乎之後,發現瞭微博之外的另一個天地。在那裡總算是找到瞭我一直追尋,卻不知道何種形態的互聯網產品。知乎作為社區化問答平臺,它初始用戶群奠定瞭其高品質原創答案的基礎。知乎形成瞭其嚴肅、認真、獨立的思考態度。在人們關心的問題上,不太容易被想當然的答案覆蓋,不同觀點的交鋒和斧正,讓知乎的問答走在一條辨證和不斷趨向完美的道路上。這樣的社區文化,在中國互聯網中非常難得,希望其能夠繼續保持書卷氣,而不會因為擴大用戶群,而喪失產品的協調性。
知乎和微博,是我基本每天都會去訪問的社區平臺,均積極參與其中。會在微博上發表觀點,推薦內容,也會在知乎上回答問題,感謝贊同他人的貢獻。微博交雜在熟人和基於認同關系的網友內容鏈中,看到瞭最為豐富和熱鬧的人生百態。而知乎,更多的是以問題為中心,以網友為輔線的思考脈絡。很容易能夠在微博上看到淺薄和過激的言論(尤其是無責任的謠言讓人憎惡不已),但同時也能看到諸多精彩的真理與偏見的交鋒。微博猶如紅塵,知乎猶如書院,行走於熙熙攘攘的社會,在書桌上提煉觀點和辨證地思考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對這個可認知世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逐漸能夠得到自己的判斷,且堅信其正確性,無礙於是否為大眾或小眾觀點。善於汲取知識和努力思考的人,並不偏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常常審視自己的結論,也是學習的一部分。今天觀花是花,或許明天看花非花。當我欲求反駁他人觀點時,需要站在其思考邏輯下進行推理,以反思我的觀點是否行得通。他人並非自己,他所理解所經歷的生活,並非我所熟知。因而出現一個問題,即使我努力嘗試從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是否真的有能力有足夠的認識,從第三方看待同一個事物。也許對方是一名藝術工作者,她愛好音樂美術,相信世界是可以通過教育和藝術熏陶變得更加美好,而我可能更習慣從經濟政治角度去看待世界的不平等與矛盾。那麼我所堅持的邏輯支持體系,就能夠完整的反駁藝術在現實世界的無力嗎?何況自己也喜愛各種藝術方向,認為其對修身養性大有裨益。
以上的矛盾,該如何去解決問題呢?較為常規的方式是,擺出各類條件,通過邏輯和證據去驗證和反駁觀點。但此等做法也太過直接不夠柔性,人是不容易被公式說服的。科學原教旨主義,其實並不讓研究科學和科普愛好者所喜歡。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炫麗多姿,不要抓住瞭所謂的光明,就放棄瞭人生道路上的花草、溪流。音樂繪畫固然不會讓貧瘠地區的人們吃飽飯,但它寄托瞭人類的情感和思想,極大的擴展瞭人們生活的寬度。我們會在愛好釣魚的過程中,產生對水產品的興趣,也會產生對河流大海的興趣,乃至地理人文的興趣。越來越多的興趣點,會化作湛藍星空,閃爍璀璨。當沉醉在瞭解世界,瞭解人類的過程中,每發現一個未知領域,不會是厭煩,而是滿懷期待。就像是一場陌生領域的旅行,不知道會有怎樣的際遇,但總會明白精彩就在其中,讓你有著義無反顧的勇氣。即使新的領域會顛覆自己的認真體系,也在所不惜。剖析自己,變革自己,升華自己,這就是成長中的成長,而不是被動改變。主動成長,要提升得更快更廣,也更富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