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3:27
文/雪茉莉
故事一:
珠海,滂沱大雨中,一摩托車停在齊腰深的水中,車上坐著一個穿藍色雨衣的人,在雨中一動不動待瞭好幾個小時,路人見狀,都以為這個人瘋瞭,經記者調查,才發現他是市政管理所工作人員,他在那裡是為瞭守衛一個下水道旁的井蓋,以防雨大把井蓋沖開危及行人安全。大傢轉而盛贊他的忠於職守,認為他傳遞瞭珠海“正能量”。
啟示:不輕易被表象迷惑,深入思考和調查,才能發現事實真相,而真相和表象往往相去甚遠。
故事二:
一姑娘發帖 – 跟著姑姑去放生,小烏龜們好像通人性一樣,放進江裡又遊回來,反反復復不願意離開,一直趴在石頭上看看我們,知道我們離開。動物都有一份感恩的心,更何況人呢。
路人回復 – 你把陸龜甩進水裡,它不爬回來就要死!
啟示:假象往往有張漂亮的臉,掌握些常識,才能幫我們揭開畫皮,看到鬼魅真身。
故事三:
啟示:真相和假象就像孿生兄弟難以分辨,不輕信流言人雲亦雲,傾聽當事人的聲音,仔細觀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斷,才是正道。
鑒於微信,QQ等各種朋友圈充斥著各式未經大腦過濾的段子,很多明顯是軟文或造謠或錯誤漏洞百出,卻能籍不假思索的蕓蕓眾生之手廣泛流傳,故有感而發。
點評:下面是來自知乎Raymond Wang關於“如何甄別一條網絡傳播消息的真假?”的解答:在無法確定消息準確之前,先別急著做評論或轉發。
(1)在我熟悉的領域,首先是靠經驗判斷。假消息看的多瞭,就會熟悉其基本模式,很容易嗅出“味道不對”。在法律和財經領域,最主要的問題不是假,而是不準確,有時比假新聞的危害性還大。
(2)在我不熟悉的領域,相信“主流媒體”的報道,國外媒體我比較信任《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科學美國人》和美聯社、路透社這樣的大通訊社,在國內比較信任財新網。除瞭這些嚴肅媒體以外,微博上有一些資深記者和專業人士比較靠譜,在特定領域對假消息的識別能力很強,也有自己強大的信息網絡進行驗證。網絡消息出現時可以看看這些人是否轉發,如何評論。這需要逐漸積累一個“專傢名單”,我個人的識別標準是:最好受過科班訓練,對相關領域長期關註,曾經寫過出色的文章,發微薄比較嚴謹。
(3)如果官方媒體承認一些對政府明顯不利的消息,基本都是可信的。但科技領域的報道也要甄別,有的時候確實是記者本人專業素養不足,明明是好事,結果給“吹成瞭壞事”。
(4)假消息和真消息從文體上沒有區別,都是敘事的方式,換句話說是“看起來有鼻子有眼的”。即使你擁有大量常識和經驗,也很難準確去判斷。對於一條你心存疑慮的消息,判斷它真偽的最好方式就是你自己去調查一下,但99.99%的人是不會調查的,新聞記者也是因為對消息產生興趣才會去調查。隻有調查才能發現消息來源以及相關當事人最真實狀態,從而證明消息的真偽。
(5)遠離“中國式公知”,他們自有其貢獻,但在識別和傳播假消息上,能力不足,聲譽很差。
(6)如果不是閑得無聊,不要“追新聞”,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很多消息的真偽(比如宮廷內鬥)其實根本不值得去關心,也很難證實或證偽,對普通人隻是信息噪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