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3:33
文/xusophie
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最近,下班的車途是在夢中度過的。一覺醒來,一杯卡旺卡,新華書店臺階一坐,《蘇菲的世界》,亞裡士多德的現實世界與柏拉圖的烏托邦對立的影子論。啊,我沒有研究哲學,我這枚笨蛋沒那麼高智商,隻是試著,學著,用那個思路去中和一下自己某些的極端思想。
不是每個人都能有能力研究高深的學問,但是,可以試著用他們的思路去解決其他問題。
很多人抱怨公司的制度和狀態,口裡幻想著其他地方的完美新世界。一個比例的公佈,讓外人都紛紛猜測和詢問,於是,很多人加班加點,隻是希望能夠減輕危險段的風險。說起來,與人人罵人人做的中國式無視信號燈聚集過馬路的風格如出一轍。
讀研的一個師兄,碩士換瞭專業,從踏踏實實旁聽本科生專業課開始,自習實習,最後自己探索出感興趣的方向,將所學的力學與數學專業結合,幹瞭分析軟件開發。每次聽到大傢的“勤奮”“刻苦”一類的稱贊(當然,這也是大眾所認為最廉價的稱贊),他總是平靜的說,“人太笨瞭,隻有多花工夫”。其實,他非常聰明。比如,對我來說其難無比的泛函,在人傢那裡,考個90多分都是信手拈來的事情。我們畢業那會,他回校跟我們聚,一年之前北京真正的蟻族,房間小的隻有一張床,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年後成瞭唯一一個月薪翻倍的新人。
好像寫成瞭勵志故事。但,是真實的。
網上轉載瘋瞭的話“旅行和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一個在路上”。也有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當你第N遍聽到說“人生夢想”就是一包一人一相機走遍世界名川河流的時候,是不是有種山寨遍佈的感覺?夢想還是自己的嗎?還是被引導成的呢?
美籍的猶太族德人弗洛姆,哲學心理學大師,他最有名的《愛的藝術》中有個觀點,孤寂是恐懼的根源。擺脫的方式之一就是一組人做一樣的事情,大傢覺得彼此一樣,沒有差異,覺得安全。但,一撇一捺是個人,存在著自我意識,怎麼辦?於是,把社會的價值觀等同自己的,然後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表面做文章來昭顯獨特。
我以前很反感這種形式。所以,一聽到“迷茫就去西藏”,“疲勞就奔麗江”,就感覺原本對納木拓和天山的心心念念也開始蒙塵。
我覺得把自己繞進瞭那個柏拉圖式出洞的強烈意象中。想法太多做事太少是個大毛病,坐談手腳如何配合是學不會遊泳的,就像紙上談兵的也做不瞭軍事傢,理想主義不實踐都變成瞭空想主義。反而,在人、事的摸爬滾打中,有心也許也自能摸出一番理論來。所以,理論這個東西,就像“書本是人的精神食糧”這種說法,頭腦同身體一樣,不再是之前極度缺乏所以越多越好瞭,要適度,要消化,要匹配才行。活在當下,其實才是個大真理和大智慧。
老妹說,“老姐,你一挺好姑娘別頹廢瞭自己,世界有很多活法的”。
想練瑜伽,練吧。想學爵士舞,學吧。想耍耍脾氣,耍吧。每一條路走過,對錯都是經歷,別重復跌倒即是收獲。
轉瞭一圈,似乎又回來瞭。
你整的那麼復雜,結果不是還是幹著同樣的事嗎?
然而,再給一次選擇,我還是願意走這一遭。摸索瞭一回,即使管中窺豹,時見一斑,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自主,所以,不悔。
換部門以後,我開始試著註意儀表。娘親說,“我們傢土妞終於開始向漂漂亮亮的方向努力瞭”。俺樂瞭,卻也認真的回道,“媽,你老說做的最錯的事情就是讓我讀瞭太多書。可是,你不知道,每一次重要的決定和改變都是文字給我的啟發。”
我是真的釋然現在的狀態,不焦急,但在跟進。
於是發現,減肥才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其他一切都是無法這麼直觀和快速的看到效果的。
走的圈子越大,才會發現空白的越多。
點評:看此文如見李清照之小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寫法別致,曲折委婉,意境層層疊進;無需直言,不假雕飾,卻無春傷,令人欽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