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9:40
馬華興/新精英職業規劃師
近日,復旦大學的投毒真相逐漸清晰,老同學們也互相感謝瞭當年的“不殺之恩”。當再次回顧整件事件及公眾的猜測,我們看到,真相大白之前,公眾對林某投毒動機的第一猜測是“出於嫉妒”,這引起瞭我的好奇,為何我們會天然的認為類似事件最大的可能是嫉妒。
當仔細思考嫉妒,就會發現,這個情緒最愛出現的地方就是校園、宿舍,以及辦公室。一個朋友曾經跟我傾訴,他說最近很討厭自己的上司,因為覺得上司的業務能力越來越低,而自己的能力越來越高,但上司還不給自己提職加薪,……雲雲。
我說你這就是典型的嫉妒,這讓他有點難堪。
不過我補充瞭一句:“嫉妒是個好情緒。”
嫉妒帶給我們的第一大禮物就是:定位
想象一下這幅場景:你有兩個還不錯的朋友,大明和小明,大明獲得瞭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信息科學博士學位,你會由衷的喜悅;而小明談下瞭一個五百萬元的單子,你卻鬱鬱寡歡。原因不用想都知道,因為你也是一個做單的銷售。更重要的是,此時你絕對不會妒忌阿裡巴巴的銷售總監,也不會妒忌業績突飛猛進的銷售新人;一個國際乒乓種子選手隻會妒忌奧運冠軍,而不會為某個省體育比賽金牌耿耿於懷。我們永遠會妒忌跟我們同一個領域,水平差不多的人。這也便是為何嫉妒總會出現在宿舍、校園、辦公室中,因為這裡邊的人水平都差不多。
因此,當那個朋友提到自己妒忌自己的上司時,我跟他說:“這是好事,想想三年以前,你對他還是欽佩之情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現在你感覺酸酸的,說明你現在的能力已經提升到直逼他的層次。這難道不該彈冠相慶嗎?”
人都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有時候妄自尊大,有時候又妄自菲薄。如果想找一個好的自我定位工具,非嫉妒莫屬。
提筆到此,我也在暗暗思量,啥時候我才能妒忌一下連嶽、韓少這類的文字大咖啊。
嫉妒帶給我們的第二大禮物是:澄清價值
論語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嫉妒的根源無非是比較心。人們常用“氣人有,笑人無”來比喻某些愛嫉妒的人。於是對於嫉妒的通常說教無非是要要求我們像佛那樣做到“無分別心”。
但是,我卻發現一個更有趣的問題:當我們嫉妒別人時,我們在比較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憑啥他這兩年突然發財瞭?
都在一個辦公室,為何他提升上去瞭?
這小子當年在學校裡就是混的,現在也人五人六的寫專欄瞭?
你看到瞭嗎?我們比較的東西無非:錢、地位、名聲……
這不就是典型的成功價值觀嗎?
但是每個人真正想要的東西難道就是“錢”、“地位”、“成功”?
我給很多人做過職業生涯咨詢和培訓,我知道每個人生命中想要的都或多或少有不同。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把事情搞明白,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方便人們的生活,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永遠嘗試新的東西,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把沒意思的事做的有意思,有的人真正想要的是生活和工作平衡,……現代社會,80後、90後成瞭氣候,價值觀開始多元化。但隻要你嫉妒上身,酸酸的感覺一來,那個成功的一元價值觀就把我們自己內心豐富的價值系統給偷偷換掉瞭。
當你嫉妒的時候,不妨冷靜的想想: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嫉妒帶給我們的第三大禮物是:平等競爭
當你自我靈修瞭一段時間,還是告訴我說:“不好意思,我真正想要的就是狗日的名和利。我沒招,還是得嫉妒,那怎麼辦?”
在感謝完你的真誠之後,咱們就得談點更形而上的話題瞭。
想當年,秦始皇巡遊的時候,劉季說:“大丈夫當如是也。”已經有點醋意;而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是明顯的嫉妒;更絕的是項羽:“彼可取而代之。”這簡直就是恨到牙根的感覺。劉邦、陳勝、項羽都是求功名、愛虛榮的英雄,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司馬遷生動刻畫這些英雄時,背後在想的卻是更普世的價值觀:平等。如果這幾位英雄不把秦始皇當成跟他們平等的人,而是如神一般的高等級“生物”,那即便飽受折磨,所帶來的情緒不應該是憤懣,反而卻應該是感激和敬畏。這在生活中也常見到,當瞭解到你那曾經的偶像的一堆糗事,看到他慢慢變得平庸,反而激起你追求平等之感,“彼可取而代之”沒準在你的腦海裡出現。美國實用主義法學創始人霍姆斯說:“我一點也不敬重僅僅追求平等的熱情,在我看來,它似乎隻是將嫉妒理想化而已。”嫉妒是我們追求平等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