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為什麼喜歡打架?
在野生狀態下的貓很少打架,因為野外空間很大。但是在比較擁擠的都會和近郊地區,貓的領土擠壓在一起,而且常常重疊,這就意味著貓之間會發生大量的爭吵和嚴重的肢體沖突,互相競爭的公貓尤其如此。有時,搏鬥受的傷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發動攻擊的貓的主要目標,是要對敵人施展致命的咬脖子攻擊,使用的是跟殺死獵物大致相同的技巧。由於對手的體型和力量跟自己差不多,因此幾乎無法施展致命咬合。事實上,即使是最怯懦膽小的對手也會做出一定程度的自衛,因此咬脖子攻擊幾乎無法成功。
此處有一個重點要記住,即使是最兇猛、地位最高的貓,當它展開攻擊時,也會害怕驚恐中弱者的“最後掙紮”。被逼到走投無路時,弱者也會盡力一搏,用尖爪猛力攻擊,而且有可能會使地位較高的貓受傷——這個傷害對它日後能否成功符獵,甚至能否存活,都可能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就算是徹頭徹尾的攻擊者,在肉搏戰的最後關頭,進攻中也會夾帶著恐懼。
典型的貓打架順序如下:地位較高的貓看到對手,然後靠近,擺出非常特有的威脅姿勢,它會把腳完全伸直,高高地走著,讓自己看起來比平常高大。如果它再將背上的毛豎起來,這種效果就更加強烈瞭。由於暴毛的方向是朝著臀部方向,因此背上的線條會朝尾端斜斜向上。這使得發動攻擊的貓的外形輪廓正好與臀部低壓在地面上的對手蹲伏的姿勢相反。
攻擊者會將耳背朝向前方,並發出大量的哀叫聲、咆哮聲和“咯咯”叫聲。它一邊緩慢地向前移動,一邊觀察畏畏縮縮的對手是否有突發的動作。它發出的聲音帶有驚人的敵意,這麼充滿攻擊性的聲音為什麼會被誤稱為公貓唱“情歌”,實在令人費解。我們隻能吃驚於賦予它這個名稱的人對愛情的體會。不用說,那個聲音跟真正的貓求偶絕對沒有一點關系。
當發動攻擊的貓非常靠近對手時,會做出怪異但很有特點的扭頭動作。在它離對手大約1米遠時,它會稍微抬起頭,然後歪向一邊,一直用眼睛註視著對手。然後,攻擊者慢慢向前跨出一步,頭歪向另一邊。這個動作可能會重復好幾次,預示著咬脖子的威脅即將出現。貓將頭扭到咬脖子位置的動作,就像是在向對手表達:“這就是你的下場。”換言之,攻擊者表現出來的是典型貓類攻擊的“意圖動作”(intention movement)。
如果兩隻地位平等的貓相遇,而且彼此威脅,可能會陷入一段長時間的僵局。兩隻貓會以一模一樣、充滿敵意的方式緩慢接近,就像照鏡子似的。它們越靠近,動作就會越慢越簡短,直到雙方都凝結在長時間的僵持狀態為止,這種僵持狀態可能會持續長達數分鐘之久。在這期間,它們會繼續發出嚎叫聲和嗚咽聲,但雙方都不準備投降。最後,它們可能會以極慢的動作分開。如果加快速度離開,那就意味著承認自己軟弱,也可能導致對手突然攻擊,因此,它們必須以讓對手幾乎難以察覺的動作撤退,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要是這種威脅與反威脅的僵局瓦解,淪為惡鬥的話,那一定是由其中一隻貓發動咬脖子撲擊引起的。這樣的攻擊出現時,另一隻會立刻扭轉身體,用爪子自衛,同時揮出前腿猛力攻擊,以前爪緊抓著對手,然後用強有力的後腿狂暴猛踢。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漫天飛毛(furfly)”的時刻,而且,當兩隻貓四處翻滾、扭打、互咬、猛抓和狂踢時,咆哮聲會瞬間轉變成嚎叫和尖叫。
這個階段並不會持續很久,因為太激烈瞭。很快,兩隻貓會分開,恢復威脅姿態,彼此互瞪,並再次嘶啞咆哮。接著它們又一次發動攻擊,也許會重復攻擊好幾次,直到其中一隻終於放棄。躺在地上不起來,耳朵整個壓平在頭上。此刻,戰勝者又會做出一個相當獨特的動作,它會轉身與輸傢呈直角方向,開始極度專註地嗅著地面,仿佛在這關鍵時刻,地上突然出現無法抗拒的香味。由於這個動作是所有打架的固定特色,因此才得以分辨,否則那貓嗅聞味道的專註神情,簡直就跟正常的檢查氣味動作沒兩樣。不過在當下,這隻是個儀式,是贏傢在透露訊號給蜷縮的對手:“我已經接受瞭你的臣服和投降,戰鬥已經結束。”在這個儀式性的嗅聞動作之後,贏傢就從容地離開,過一會兒,戰敗的貓才溜到安全的地方。
並非所有的打鬥都像上述的那麼激烈。比較緩和的糾紛可以透過“爪子戰”解決。在爪子戰中,雙方伸長爪子互相揮擊。用這個方式揮打對手的頭,也許可以不通過儀式完整的戰鬥和自由搏擊就解決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