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痢疾有效偏方匯總
痢疾是以腹痛、裡急後重,痢下赤白膿血為特征的疾病。西醫學中的急、慢性菌痢,急、慢性阿米巴痢屬本病范疇。一些結腸病變如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出現類似痢疾的癥狀時,也按本病論治。
民間偏方大全網為您收集治療痢疾有效偏方匯總,如下:
解毒寬腸湯
【組成】當歸12克,杭白芍12克,黃連9克(酒炒),萊菔子9克,廣木香4.5克,薤白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活血理氣,解毒導滯。
【主治】猝發痢疾,日夜數十行,裡急後重,腹中絞痛,壯熱煩,舌紅苔黃,脈沉細而弦。
【來源】原雲南省昆明市盤龍區醫院院長,著名中醫學傢李繼昌驗方。
養陰止痢方
【組成】西洋參3克(另煎沖),楓石解3克,炒白術4.5克,白芍4.5克,茯苓9克,靈甘草2.4克,淮山藥9克,麥門冬9克,扁豆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扶正養陰,健脾止痢。
【主治】濕蒸熱壅,氣機失調,納谷不化,痢下五色,形悴,口溫,舌紅脈沉微數。
【來源】上海市黃浦區牯嶺路地段醫院主任醫師奚伯初驗方。
消食利濕方
【組成】煨肉豆蔻10克,廣木香9克,檳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克,高良薑12克,黃芩10克,石菖莆15克,水燈芯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積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蘋果仁9克,水濕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蒼術9克。
【功效】消食行氣止痛,清熱利濕止痢。
【主治】積食與濕熱兼雜之痢疾,癥見腹部微痛,大便瀉白色稠黏液汁,墜脹欲解,解便次數多量少,一晝夜達八九次或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黃不暢,噫氣多,無氣少,舌苔微白或淡黃。
【來源】重慶市中醫研究所研究員龔志賢驗方。
清熱救陰方
【組成】白頭翁9克,青蒿梗4.5克,薄荷梗1.5克,黃連苦參各4.5克,厚樸6克,廣木香3克,炒地榆9克,白芍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消熱救陰扶正止痢。
【主治】赤痢遷延日久,中氣敗壞,幹嘔,舌絳津調,脈沉細而數。
【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著名中醫學傢冉雪峰驗方。
陰虛血痢湯
【組成】金銀花30克,生地榆10克,幹生地15克,枯黃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烏24克,生甘草10克,杭麥門冬10克,南沙參15克,明玉竹15克,旱蓮草15克,茜草根10克,阿膠15克(另炸沖)。
【用法】水煎,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功效】養陰增液,敗毒瀉火,清熱涼血。
【主治】陰虛血痢,痢下多日不愈,全為血便,有時帶花紅凍子,脈沉細數,舌紅苔少。口幹不欲飲,不欲食,小便短赤。
【來源】湖北中醫學院著名老中醫張夢儂驗方。
治痢方
【組成】香藿、青皮、陳皮各6克,蘇葉、葛根、黃連、黃芩、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效】清暑利濕、止痢。
【主治】痢疾屬暑熱外迫,積滯內停者。
【來源】北京中醫學院趙紹琴教授驗方。
-
3
-
4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