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發頭條歡迎您
發發頭條>中醫>滑膜炎的中醫偏方和按摩推拿治療

滑膜炎的中醫偏方和按摩推拿治療

時間:2019-05-11 13:40:48 來源:網絡投稿   編輯:中醫
滑膜是人體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滑膜發生炎癥會導致關節病變,給患者活動到來諸多不便。中醫辨證治療滑膜炎療效不錯,痛苦小見效快,這裡就請惠東正骨醫院骨科專傢就為患者介紹一下滑膜炎的中醫偏方與推拿按摩治療。

中醫偏方治療滑膜炎的方法

豬苓湯(利濕之劑)

組成:豬苓、茯苓、澤瀉、滑石、阿膠

〖組成〗豬苓十八銖[12g]去皮,澤瀉一兩六株[20g],白術十八銖[12g],茯苓十八銖[12g],桂枝半兩[8g]去皮。

〖用法〗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溫陽化氣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證。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

2.水濕內停。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等。

3.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者。

〖功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病機〗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故頭痛發熱脈浮;內傳太陽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輸佈,則煩渴引飲,飲入之水不得輸佈則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運用〗

1.本方為利水之劑,所治諸證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證治要點。

2.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於熱者,須去桂枝,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3.常用於腎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腫,以及急性腸炎、尿瀦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盛者。

滑膜炎的按摩治療方法

根據膝關節滑膜炎的一些病理知識,總結瞭一套4個步驟的膝關節滑膜炎自我導引按摩術,治療急性和慢性膝關節滑膜炎非常有效。

以下4個步驟,按照順序把4個步驟完成為1遍,每次操作2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當天就會見效,疼痛緩解,腫脹減輕,3天內水腫會完全消失,堅持做15天,效果會比較顯著。

準備工作:用溫水把雙手洗凈,擦幹後雙手互相摩擦至溫熱;找一安靜的環境,最好是在床上;僅穿短褲,露出腿部;。

1、點壓六穴

站立或者平坐在床上,雙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膝部都可以。搓熱雙手,用大拇指點壓患有滑膜炎的腿部6處穴位,力度要由輕入重,至相應穴位有麻痛感為好。6處穴位順序如下:環跳穴、伏兔穴、風市穴、膝眼穴、委中穴、血海穴。每處穴位點壓2分鐘。

2、推按大腿

平坐在床上,雙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搓熱雙手,把患有滑膜炎的腿放平,雙手從大腿根部往膝蓋方向緩慢推按,力度由輕開始慢慢加重。做此步驟時意念集中在手推過的部位,意念氣血被手推向瞭膝蓋部位。推按3分鐘。

3、按壓膝部

平坐在床上,患病腿平放或者自然彎曲。搓熱雙手,雙手按壓患病膝部:先左右相對按壓(左手在膝蓋左邊,右手在膝蓋右邊)1分鐘,然後上下按壓(一隻手在膝蓋上部,另一隻手在膝蓋下部)1分鐘,接著全方位的按壓膝部關節(用雙手掌心從各個角度揉按膝蓋至膝部發熱)2分鐘。做此步驟時意念集中在手和膝部接觸的部位。註意:按壓時要用手掌心使勁,類似揉面那種力道。

4、足腿導引

平坐在床上。以左腿患膝關節滑膜炎為例:

第一步,左腿膝蓋彎曲,左手握住腳趾部位,右手握住腳跟部位;

第二步,左手把腳趾向左方向牽引,右手把腳跟向右方向牽引,慢慢牽引到不能動為止,力度要柔和,同時配合呼吸為呼氣;

第三步,雙手依然握住腳趾和腳跟,慢慢牽引讓腳自然歸位,同時配合吸氣。

以上第二三步重復10次。如果右腿患病反之。註意:牽引的力度一定要柔和,動作一定要緩慢,幅度要到不能動為止。環跳穴:環跳穴位於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

伏兔穴

伏兔穴位於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

風市穴

風市穴位於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膝眼穴

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采用正坐的取穴姿勢,該穴位於人體的臏部,取穴時將膝蓋折成直角時,在它的下面凹陷處即是。

委中穴

取該穴道時候患者應采用俯臥的取穴姿勢,委中穴位於人體的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裡側中央。

血海穴

取該穴時候患者應采用仰臥或正坐、屈膝的姿勢,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從膝蓋骨內側的上角,上面約三指寬筋肉的溝,一按就感覺到痛的地方,又稱為“血海。

綜上所述就是關於滑膜炎疾病的治療知識,相信通過上文的介紹,我們應該知道瞭關於疾病的診斷方法,同時對於應該如何治療也有瞭一定的認識。建議大傢發現身體不適,一定要盡早到醫院就診治療,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上述就是中醫治療滑膜炎的知識,相信通過介紹,大部分患者都知道滑膜炎的中醫療法。中醫建議患者如果發現不適感,盡快去醫院處理,切莫耽誤病情。
閱讀全文
熱點文章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