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的區別
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的區別
1、脾胃濕熱與肝膽濕熱的區別
1.1、肝膽濕熱
肝膽濕熱,病證名。指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的病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或嗜酒,過食肥甘辛辣,濕邪內生,鬱久化熱所致,或脾胃運化失常,濕濁內生,蘊而化熱,阻遏肝膽而成。證見脅肋脹痛,灼熱,腹脹厭食,口苦泛惡,小便短赤或黃,大便不調,或身目發黃,舌偏大,舌紅苔黃厚而膩,脈弦數等。治宜清利肝膽濕熱。
1.2、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中醫證候名,亦稱中焦濕熱。是指濕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濕熱癥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癥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
2、肝膽濕熱喝什麼合適
2.1、五汁飲:將馬蹄、血蹄、蓮藕、蘆根、麥冬準備好,然後將所有的食材洗幹凈去皮;最後放入榨汁機中榨汁服用。
2.2、板藍根菊飲:將板藍根還有菊花晶準備好,然後將板藍根煎湯,最後放入菊花晶攪拌均勻之後一起服用,每天吃一次就可以瞭。具有很好的明目解毒還有清熱疏風的作用,服用之後對於肝膽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患有慢性肝炎或者是肝膽濕熱的患者都可以服用,能夠很好的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2.3、黃花菜飲:將幹燥之後的黃花菜洗幹凈,最後放入鍋中煎湯,代替茶水飲用。這樣做出來的黃花菜飲具有很好的清熱利尿以及治療黃疸的功效,適合慢性肝炎或者是急性黃疸以及肝膽濕熱的患者服用。
3、調理脾胃濕熱的食療方
3.1、苦瓜薏仁粥: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將苦瓜洗凈,剖開去瓤籽後切成小塊,與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爛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熱利濕之功效。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熱祛暑、養血滋肝、和脾補胃、明目解毒;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勝濕、清熱排膿之功效;赤小豆健脾除濕;粳米益脾胃、除煩渴。但胃寒、脾虛無濕、大便燥結者和孕婦慎用。
3.2、芹菜雪梨汁:取芹菜適量,番茄1個,雪梨1個,檸檬半個。洗凈後一同放入果汁機中攪拌成汁,每日飲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可以過濾人體內的廢物,刺激身體排毒。番茄可清熱生津;雪梨可以養陰清熱、降火生津;檸檬含有煙酸和豐富的有機酸,可殺菌,消除色素沉著,以上四味攪汁同服,對肺熱、脾胃濕熱導致的痤瘡效果明顯。
肝膽濕熱治療的偏方
1、【茵陳玉米須湯】
配方:綿茵陳30克,玉米須30克。
制法:上二味加清水適量煎煮取汁。
功效:清熱利濕。
用法:每日1劑,代茶飲。
2、「治法」清利肝膽濕熱。
「方名」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4.5克,炒黃芩8克,梔子(酒炒)9克,當歸(酒洗)9克,生地黃(酒洗)9克,澤瀉6克,木通6克,車前子6克,柴胡3克,生甘草3克。
「用法」上為粗末,水煎空腹服。
脾胃濕熱艾灸穴位有哪些
1、足三裡穴艾灸祛濕
足三裡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鐘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2、豐隆穴艾灸祛濕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
2
-
4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