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皮的藥用價值_秦皮的副作用
秦皮的藥用價值
1、功能主治
1.1、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都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實驗性炎癥、水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消炎作用可能與興奮腎上腺皮質功能有關。
1.2、秦皮治肝熱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秦皮清熱之中,能瀉肝火、明目退翳,用於治療肝經鬱火所致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單用煎水洗眼;或配梔子、淡竹葉煎服,如秦皮湯。
1.3、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都有明顯的鎮靜作用。秦皮乙素有顯著的鎮痛和抗驚厥作用。秦皮甲素可促進大鼠和兔尿酸排泄,其機制為興奮交感神經系統,抑制腎臟對尿酸的重吸收等。
2、用於什麼病癥
用治熱痢、泄瀉、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3、用法用量
用量6~12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秦皮的副作用
1、副作用
秦皮一般沒有特殊的副作用。
2、人群禁忌
秦皮一般沒有特殊的人群禁忌。脾胃虛寒者禁服。
3、飲食禁忌
3.1、秦皮一般沒有特殊的飲食禁忌。
3.2、《本草經集註》:大戟為之使。惡茱萸。
3.3、《藥性論》:惡苦瓠、防葵。
3.4、《本經逢原》:胃虛少食者禁用。
秦皮的醫學記載及附方
1、出自:《別錄》。
1.1、別名:蠟樹皮、秦白皮、梣皮。
1.2、藥材來源:木犀科植物尖葉白蠟樹Fraxinus szaboana Lingelsh.的枝皮或幹皮。
1.3、生境分佈:均生於山坡路邊或林中。分佈於陜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1.4、性味歸經:性寒,味苦、澀。歸肝經、膽經、大腸經。
1.5、采收和儲藏:春、秋季剝取枝皮或幹皮,曬幹。
1.6、化學成分:含七葉樹苷、秦皮苷、七葉樹內酯等成分,並分得微量成分N-苯基-2-苯胺,該成分首次從木樨科中得到。
1.7、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收澀、明目。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用治熱痢、泄瀉、赤白帶下、目赤腫痛、目生翳膜。
1.8、用法用量:用量6~12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煎洗患處。
2、張元素:治女子崩中。
3、《湯液本草》:主熱痢下重,下焦虛。
4、《吉林中草藥》:治腸風下血。
5、《黑龍江常用中草藥手冊》:治腸炎腹瀉。
6、《陜西中草藥》:治麥粒腫。
7、《本經》:主風寒濕痹,洗洗寒氣,除熱,目中青翳白膜。
8、《別錄》:療男子少精,婦人帶下,小兒癇,身熱,可作洗目湯。
9、《藥性論》:主明目,去肝中久熱,兩目赤腫疼痛,風淚不止;治小兒身熱:作湯浴。
10、《日華子本草》:洗肝,益精,明目,小兒熱驚,皮膚風痹,退熱。
11、治熱痢下露者:白頭翁二兩,黃柏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傷寒論》白頭翁湯)。
-
4
-
6
-
2
-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