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消渴病分型
中醫消渴病分型
1、中醫消渴病分型
1.1、上消
肺熱津傷表現為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見紅,苔薄紅,脈烘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1.2、中消
胃熱熾盛多食易饑、形體消瘦、大便幹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方劑。玉女煎加減。
氣陰兩虛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1.3、下消
腎陰虧虛尿頻量多、渾濁如脂膏,或尿甜,口幹唇燥,舌紅,脈沉細數。
治法:滋陰固腎。
2、消渴癥的護理要點
2.1、發現“三多一少”癥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已確定為消渴癥時,需住院治療者,即住院治療,以免延誤病情。老年人癥狀常不明顯,應定期檢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
2.2、調整生活規律。糖尿病屬慢性病,生活規律非常重要,在身體情況允許的情況下,按時起居,有利於糖代謝。每周按時測量體重,作為計算飲食和觀察療效的依據。
2.3、合理飲食調配。少進糖食、根莖類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藥。要適當限制水果。應增進粗纖維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類、綠葉蔬菜、白菜、綠豆芽、黃瓜、芹菜、西紅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魚類。選用植物油,少進動物內臟類食物等。
3、消渴患者的註意事項
3.1、註意年齡因素
發病年齡不同病情發展、輕重及預後也不同。中年之後發病者,一般起病較緩,病程較長。部分患者臨床表現不典型,類似虛勞,常有癰疽、肺癆及心、腦、腎、眼等並發癥。年齡小者,一般發病急,進展快,病情重,癥狀多具典型性,預後較差。
3.2、註意分辨病位和病性
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屬肺,以口渴多飲為主癥。中消屬胃,以多食善饑為主癥。下消屬腎,以多尿為主癥。
一般病變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後期病變以中、下焦為主。臨床癥狀較復雜,沒有明顯界限,不易區分,應結合氣血、陰陽、臟腑來辨別。本病的特點為本虛標實,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因病程長短和病情輕重不同,陰虛燥熱各有偏重,陰虛以瘀血內停和痰濁中阻為主。
消渴病的癥狀表現
1、疲乏無力
這一癥狀主要是因為消渴癥病人的胰島素缺乏,血糖不能進入細胞,使得細胞缺乏能量。
2、容易感染
消渴癥病人由於營養不良,長期的飲食較少,影響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現皮膚疥腫,呼吸、泌尿膽道系統的各種炎癥,且治療困難。
3、皮膚感覺異常
這一癥狀的出現是因為消渴癥病人的神經系統並發癥引起。病人感覺神經障礙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膚感覺異常,如蟻走感,麻木,針刺感,瘙癢,尤其女性外陰瘙癢可為首發癥狀。
4、視力障礙
消渴癥可引起眼睛各個部位的合並癥,以至出現視力減退、黑蒙、失明等。
5、性功能障
消渴癥引起血管、神經系統病變以及心理障礙等引發男性陽痿,女性性冷漠、月經失調等性功能障礙。
6、排尿困難
排尿意識低下,排尿間隔時間延長,乃至排尿困難,膀胱內餘尿增多,膀胱擴張等癥,都是消渴癥的反應。
消渴病的病因
1、稟賦不足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認識到先天稟賦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內在因素,《靈樞五變》說:“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其中尤以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2、飲食失節
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發為消渴。《素問奇病論》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3、情志失調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鬱怒傷肝,肝氣鬱結,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以致鬱久化火,火熱內燔,消灼肺胃陰津而發為消渴。正如《臨證指南醫案三消》說:“心境愁鬱,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
4、勞欲過度
房室不節,勞欲過度,腎精虧損,虛火內生,則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幹,終致腎虛肺燥胃熱俱現,發為消渴。
-
1
-
2
-
3
-
8
-
4
-
5
-
6